不過這種重建過程遠非一朝一夕之功。眼下復興黨領導層尚未推出內部章程,對於各地黨部如何建立更無暇顧及,而從地方反饋的聲音來看,此前在議會和地方選舉中,共和國前進黨指定各地候選人(而非內部選舉產生)的威權風格已經引發微詞,如果在打造新黨過程中繼續延續這種威權風格,不僅和初心相悖,而且勢必會遭遇反彈。各地市鎮和省級分支可能將在未來數月、甚至一兩年時間里經歷一波不乏混亂的動員、競選和投票(並伴隨著人事的分化與重組),才能逐漸產生一個清晰的權力架構。
從五年前馬克龍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到兩次轉型後重走科層化之路,復興黨正努力將自己變成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常”政黨。這種轉型褪去了很多理想主義的光環,卻是在政治角鬥場中長期生存下來所必需的。用工業部長萊斯庫(Roland Lescure)的話說,這意味著黨從青春期進入成年。
不過,正如從該黨轉型過程中歷次黨名Logo所顯示的,早期手寫體En Marche!所透露出的稚嫩清新形象,一步步變得工整而匠氣,直到最後變成歧義迭出的RE——它固然可以是Renaissance或者Renew的字頭,但同樣可以是Return(回歸)、Recycle(循環)、甚至Restauration(復辟)的縮寫。一個新興政黨在成年過程中,在強勢領袖操控下,如何避免未及成熟便衰老朽敗的命運,這同樣也是未來五年的一大看點。
中間派定位:如何“不忘初心”?
9月17日的復興黨成立大會,選擇了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場所——盧浮宮地下的卡魯塞爾廳(Carrousel);而地上的盧浮宮廣場,正是2017年馬克龍首次當選總統後的勝選集會所在地。
按照法國政壇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左派的街頭運動向來集中在平民街區居多的巴黎東部(如巴士底廣場、共和廣場和民族廣場),右派的街頭運動則青睞中產及富人街區居多的西部(如托卡狄羅廣場),而盧浮宮則基本上正處於巴黎市中心,象徵著馬克龍及其黨派試圖超越左右、鑄造中間力量的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