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學數學老師夏菁也難得追起了熱播大劇《人世間》。這部追溯中國百姓50年生活史的影視作品,讓年過五旬的她收獲了熱淚盈眶的情感共鳴。
當年師範畢業,夏菁服從分配,在合肥最偏遠的村小堅守了整整9年,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學生,後來調入城區的名校,在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進程中,逐步成長為資深的教學名師。一路走來,夏菁身上折射出教師這一職業群體的堅韌品質與奉獻精神。
《人世間》也被視作一部改革史,在其中能真切感受到改革給個體帶來的洗禮與陣痛。不僅是對夏菁這樣臨近退休的老教師來說,包括新入職的95後教師,“雙減”無疑是教師群體必須面對的職業生涯“拐點”。減少了作業和考試,這書到底該怎麼教,才能確保減負增效?這是他們終將面對的一道時代考題。
離開了大量的作業和考試,是不是真的不會教書了?
“雙減”政策出台倒逼著教育教學改革加快進程、走向縱深,作為改革的關鍵實踐者,教師只有自我變革,才能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順利轉型。
正如採訪中一位教師所言:“雙減”的焦點不僅在學生身上,也在教師身上。
2021年9月,95後童玉順利通過合肥市“入編”考試,成為公辦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在此之前她有過兩年的代課教師經歷。對她來說,“雙減”是正式的職業生涯起點,也是教育觀形成的“拐點”。
“過去,大量的作業、考試就像一條‘隱形’的鞭子,老師就是這麼教的,我們也是這麼學過來的,都習以為常了。”童玉坦言,“入職學習雙減政策的那一刻,真的懵了,猛然意識到,考試排名、留堂之類的做法已經不能再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