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該校加大了“大單元集體備課”的力度,除了每周的例行備課外,各學科每月都要開放3次備課展示,每次中層以上行政人員參與集體備課,並在教研群中逐個點評。在汪曉軍看來,這一“剛性”要求讓教研活動更加規範化,也讓很多新入職的年輕教師有了快速成長的學習路徑。
另外從教師減負的角度來看,作為集體備課的成果,多媒體課件可以在同學科教師之間分享,再結合各自班級學情進行完善,從而提高了備課效率,也為教師減負。
這學期在淮河路第三小學,安徽省特級教師李霞牽頭的“故事語文”課改全面鋪開。其實早在8年前,她和團隊成員就認識到:教學方式僵化、內容固化,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無趣,閱讀視野狹窄,難以整體提升語文素養。學科素養單一化,難以形成適合未來發展的跨學科綜合素養。
為此,團隊持續探索利用故事資源重構課堂新樣態,橫向打通學科壁壘,強化故事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縱向打通學段,貫通小學六年學習生活,實現持續和深度學習。同時改變傳統紙質作業形式,在聽說、讀寫、思辨中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教育目標。
現在,在學習二年級課文《霧在哪裡》時,教師摒棄傳統教學的講讀模式,在多媒體圖片創設故事情境後,聚焦“霧孩子”的三句話,組織學生個別讀、同桌合作讀、師生對讀、學生戴頭飾表演讀,讓學生內化故事語言,在情境中識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項持續8年探索的研究成果就在去年榮獲合肥市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在“雙減”全面實施之際,以李霞為代表的青年骨幹教師的提前“試水”,為課改提供了理論支撐。
為了幫助年輕教師走出教育教學的適應期,童玉所在的學校正在開展“青藍結對”工程,擔任師傅的都是市區級骨幹教師,與年輕教師捆綁教研,陪伴成長。此外,每日閱讀打卡、每周粉筆字打卡等一系列教學基本功訓練,促使這些年輕教師勤練內功、夯實基礎。就在年初,學校還舉辦了“吐槽大會”,青年教師吐槽工作中的難題,“經驗型”教師支招,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