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汪毅夫: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http://www.CRNTT.tw   2020-10-25 10:07:24
 
  科舉制度對閩南鄉土社會的影響,在閩南民俗、民諺和民間文學作品裡也有留存。例如閩南中秋“博狀元餅”的節慶習俗,就是對科舉之途博取功名的模仿。餅分一秀、二舉、四進、三紅、對堂和狀元,一一對應秀才、舉人、進士、探花(一甲第3名進士)、榜眼(一甲第2名進士)和狀元(一甲第1名進士)。中秋博餅,取的是“秋闈奪元之兆”,乾隆《台灣府志》記:“是夜,士子遞為宴飲賞月,制大月餅名為中秋餅,朱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實際上,不僅讀書人和讀書人家,其他人和其他人家也熱衷參加博餅以取“秋闈奪元之兆”,因為古人認為科舉制度是開放、公平的,對鄉土社會各成員也是開放和公平的。閩南民諺“秀才人情紙一張”(自作字畫送人是秀才的交際方式,喻君子之交或世態炎涼也)、“秀才講人話,舉人打官腔”(秀才不失鄉土社會成員的身份,舉人可以是官員或准官員)、“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舉人社會地位高收入也高)、“人怕老債怕討,秀才怕歲考”(歲考是各省教育行政長官提督學政對在學生員的考試,每三歲凡二舉,考後,一、二、三等有獎,四等以下有罰甚至被黜革)、“一名透京城”(入京中進士一舉成名)、“家夥了,秀才無”(科舉之路艱難,考試失敗陷於困頓)、“米街土地公,頭頂戴官帽”(台南米街出了施瓊芳、施士潔父子進士,是當地榮耀)等,其內涵和背景都同科舉制度相關。

  至於閩南民間文學作品,容我舉《暢所欲言》為例。這是泉州秀才楊介人用閩南“俗語綴成”、閩南“老嫗都解”的奇書,收文21種,寫作的時間跨度為1897—1907年,曾在泉、廈、漳、台流傳。《暢所欲言》一再語涉科舉制度,尤其是科舉罷廢後的社會情形,如“有窮書生舊以鈔書度日,轉(賺)了三百二百,就有烏米白米,自無小考場,無人倩鈔小書”,“自停科、歲,無教書,無用功”,“無考校,又無處轉(賺)食,十分枯燥”,“科舉一廢,書房兄改途趁食,有個學命蔔,有個學山醫,各人行各路”等。涉筆成趣,是很精彩的“清末科舉制度與閩南鄉土社會”講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