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來,我國智庫建設進入快車道。然而,“智庫熱”下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如何確保智庫發展質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運行規律的再探討。其中,一些問題需要討論清楚。
三個辯證關係需釐清
智庫研究不同於學術研究,但又根植於學術研究。智庫研究不是對學理的探究,而是要服務於決策咨詢需求,解決公共政策與發展戰略方面的問題。學術研究是縱向的,術業有專攻;智庫研究是橫向的,以問題為導向。學術研究為智庫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思維方法,智庫研究為學術成果“走下神壇”提供出路,兩者是“學”與“用”、“源”與“流”的關係。雖然兩者有區別,但智庫研究不能脫離學術研究,尤其是複雜性跨學科研究的支撐。當前,但凡有所建樹的高校智庫,都較好地把握了智庫研究與學術研究的關係。在此基礎上,不僅集多學科之合力,突破了以往學科分立的傳統學術體制,更是重新調配與整合學術資源,形成了有利於智庫發展的體制機制。
智庫不同於黨政機關的內設研究部門,但又與這些部門關係密切。政研室、決咨委等黨政機關的內設研究部門主要從事服務於黨政部門的政策研究,涉及面比較寬泛,多見於短期內的應急性研究。智庫則需要從專業化的角度,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多見於長期性、儲備性研究。“一事一議”的零星建言,嚴格意義上都稱不上是智庫研究。更為重要的是,智庫還應以提出獨立的建設性見解為己任,甚至是負面的或批評性意見。同時,智庫建設又需要借助黨政機關內設部門的通道發揮決策影響力,讓決策者“想得起、用得上、離不開”。
智庫運行不同於企業的運行模式,但又必須向企業學習。智庫運行的非營利性特征,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截然不同。然而,智庫也需要運作、營銷,加快推動智力成果轉化,從而產生社會影響力,贏得國際話語權。因此,智庫運作切忌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閣,在業務拓展上固步自封。新型智庫要樹立“開門辦智庫”的新理念,推動智庫與媒體合作、與企業合作、與智庫合作、與行業協會合作、與國際組織合作,形成智庫聯盟或智庫網絡,延長智庫產業鏈,來彌補單兵作戰的不足。
五個建設維度需考量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如何建設高質量的智庫,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有待更加深入地實踐。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對智庫建設質量加以考察與衡量。
一是領軍人物的實力。智庫的領軍人物往往是多面手,既有扎實的學術功底和“T”字形的知識結構,又與政府部門保持著密切聯繫,還擅於在各種場合營銷智庫觀點。在領軍人物的帶領下,智庫成員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研究梯隊。可以說,領軍人物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智庫研究質量的高低。如何避免因領軍人物流失而導致智庫建設質量下滑,是擺在中國智庫建設者面前的一大挑戰。
二是議題設置的能力。議題設置能力反映智庫的核心競爭力。關於決策議題,現實中不乏跟隨者,附議固然重要,智庫的爭論與共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智庫發聲貴在先聲奪人、以理服人,且需要掌握好時機與分寸。智庫要成為新議題、新理念的領跑者,洞悉現實中存在的影響社會發展的“真”問題,這需要過人的智慧與膽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