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是《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無論征求意見的結果怎樣,最終這個指導原則怎樣修改,希望對中成藥命名的方法不要搞“一刀切”。
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中成藥命名應避免采用可能給患者以暗示的有關藥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或治療學的藥品名稱,并且中成藥“一般不應采用人名、地名、企業名稱命名,不應采用封建迷信或低俗不雅用語”。
媒體此前報道過,如果按此執行,那麼“風油精”“咳喘靈”等數千個藥名將會消失;另外,如果命名不能用地名,雲南白藥系列的7個劑型、7個產品都會受影響。
現在的中成藥命名習慣當然存在問題。征求意見稿中的命名原則,實際上是為了治理“名不驚人誓不罷休”的亂象。一方面,百姓對藥品、保健藥品需求日趨旺盛,打著保健品旗號的中成藥誇大式命名亂象頻出;另一方面,不少中藥雖然是一個名字,但實際上不是一個方子。
這些問題當然需要治理,但治理的方法不僅僅是出台一項原則性的政策,搞“一刀切”。因為“一刀切”往往是把雙刃劍。
拿雲南白藥來說,它不但歷史悠久,還是中國的知名品牌,曾被列為“美國人必須知道的10個中國品牌”之一。其中的品牌價值暫且不論,雲南白藥這個名稱,本身就是產品的最好體現,講究的是地道。我們不難推測,一旦雲南白藥改了名,短期內勢必會影響它的市場,而長期來看呢?能够消除“名不驚人誓不罷休”的現象嗎?
從根本上說,這個問題不是名字的問題,而是名不副實的問題。如果將所有的中成藥名采用“一刀切”的辦法管理,從某種程度上看,受傷害更多的,是那些知名品牌與商標。因為那些名不副實的藥品、保健品,即便名字裡不帶有暗示性,不用地名、人名,也往往是名不副實的,這些藥品、保健品之所以能够賣得出去,更多的,不是因為名字所致,而是營銷的功勞。如果這些藥品、保健品換上了符合征求意見稿的名字,繼續采用有效的營銷手段,他們仍然能够賣出去。屆時,我們又怎麼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