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
http://www.CRNTT.tw   2017-10-16 17:42:53
2005年8月10日至11日,習近平在景寧佘族自治縣地質災害點調研。
 
  當時的浙江,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已經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扶貧攻堅、共享發展、全面小康,成為省委省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

  浙江人民沒有忘記,習近平心系民生,在綠水青山間作出“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他牽掛萬千百姓,留下“把幫扶困難群眾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的深切關懷;他主張先富幫後富,描繪出“百億幫扶致富”“山海協作”的壯麗藍圖

  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代表省委省政府作出“現代化建設不能留盲區死角,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鄉鎮也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

  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輕鬆。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習近平很早就意識到,欠發達地區要脫貧,離不開產業發展。

  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一顆無花果的故事人盡皆知。

  2006年夏天,習近平到金星村調研,他信步走進了村民劉玉蘭家中。劉玉蘭以自家院中所植的無花果招待,習近平拿起一只果子,吃了一口,稱讚道:“無花果是個好東西,沒想到浙江也有。”他還鼓勵劉玉蘭“可以多種一些”。劉玉蘭的兒子周平記下了習近平的話,此後開始從事無花果的種植,慢慢延展到深加工。如今,開化全縣的無花果種植面積已近2000畝,小小一顆無花果,如今成為帶動上千名農戶增收的重要產業。

  當年陪同習近平在村里調研的村支書鄭初一回憶,習書記說的雖是無花果,關心的卻是能幫農村脫貧的產業。習近平曾幾番囑咐當地黨員幹部:“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為群眾辦實事。”如今的金星村,不僅有無花果等特色農產品,還成為城里人旅遊休閑的目的地。

  年近八旬的劉玉蘭老人說:“特別想請總書記回開化看看,再來嘗一嘗自家種的無花果。”而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牽掛著開化的父老鄉親。2016年2月23日下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參會的開化縣委書記項瑞良說:“開化是個好地方,我還是要回去看看的!代我向基層同志問好,向開化的父老鄉親問好。”

  “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低收入農民的增收,要著眼於推進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習近平談到產業扶貧時,如是說。

  2007年1月22日,龍泉市竹垟佘族鄉飄起冬雨。習近平一行沿著竹垟鄉泥濘的茶園小道蜿蜒而上,他的身旁,綿延著數千畝生態茶葉基地。行至半山腰,習近平把時任龍泉市委書記趙建林喊到身旁,與他算起了一筆茶葉賬。

  趙建林回憶:“習書記當時問我,按照每畝茶園經濟效益5000元折算,如果每戶村民有10畝茶園,那麼年收入就是5萬元。這5萬元能不能分紅?夠不夠村民生活?”得到肯定答覆後,習近平囑咐道:“種茶葉是技術活,光靠農民還不行,每個鄉政府、鎮政府都要有懂茶葉的人。”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茶葉,是浙西南山區人們賴以生存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習近平對這一產業的獨到理解和深厚情感背後,是他對山區群眾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記掛。

  2006年,習近平在《世界茶鄉看浙江》一文中提到:“浙江茶葉連續20年的持續增長,不僅解決了百萬戶農民的增收問題,也為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