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在埃及伊斯梅利亞省,一艘貨輪行駛在蘇伊士運河上。(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4月25日,是埃及蘇伊士運河破土動工165周年的日子。
“你問我這條運河意味著什麼,我想告訴你的是,那是我的家人和朋友埋葬的地方。”
開羅郊外,暖陽下,八旬老人瓦埃勒·卡杜爾坐在窗前,思緒飄向那條自己曾守護近半個世紀的河流。“可能在別人眼裡,蘇伊士運河只是一條貿易通道,但對埃及人來說,那裡流淌著血和淚,那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就是一部埃及人民反帝反殖民鬥爭的歷史,充斥著西方國家地緣博弈、債務陷阱等陰謀算計,也見證了埃及尋求獨立自主、加強南南合作的奮鬥歷程。
“掐斷英國的輸血管”
英國歷史學家喬治·柯克曾這樣評價中東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這裡是“世界上兩個主要人口和權力集中地區”之間交往的必經之路。誰主宰中東,誰就擁有使東西方之間“直接交往的通道暢通無阻、予以封閉或迫使重新開放的權力”。
埃及就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的關鍵位置,也因此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焦點。
18世紀末,先後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英國和法國爭相在全球範圍內擴大殖民地。通過在物產豐饒的印度、東南亞等地劫掠資源和傾銷商品,英國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占據上風。攫取自東方的大量資源被源源不斷運回國,成為延續帝國霸權的命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