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中學創建於1918年,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預備學校。聖約翰大學是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辦的大學,還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教會學校。抗戰時期,輔仁中學搬入上海租界,抗戰勝利後遷回無錫。學校教科書由上海印刷局提供,英語教科書從印度運來。
它是一所規模小,但教學嚴格的高中,教師多為無錫士紳家庭的知識分子。許倬雲的兩個哥哥都曾就讀於輔仁中學,但他的身體情況特殊。父母去跟學校商議,學校只列出一項條件:第一學期必須及格。
難以想象,一個孩子跨過小學、初中,直接進入高中,怎能輕鬆應對課程?然而,學校確實為了幫助許倬雲,把冒尖的十多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班,開展“尖子生教育”。回顧中學教育,許倬雲深感同學的提攜,他也直言:“語文、數學很容易學,數學簡直是天底下最容易學的,因為有跡可循。同樣有跡可循的物理與化學也很容易掌握。”他認為:同學之間對他的幫助,不僅是補足了自己缺少正常教育的遺憾;而且,又因此得到許多同學互相幫助的經驗。讀完高中,父母準備送許倬雲進入榮德生在1947年創辦的私立江南大學。這所新大學以食品工程專業見長,但許倬雲更屬意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是《國史大綱》作者錢穆。
隨之而來的世變,打亂了他的安排。1948年底,他隨二姐許婉清夫婦南下去了台灣。
作為流亡學生,許倬雲插班進入台南二中讀高三。他覺得,這所學校比輔仁中學差太遠了。讀了三個月就高中畢業。考慮到手腳不便的他將來可以在家做翻譯,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方東美的太太幫他填報了台大外語系。
草創初期的台大,學生少,老師多,學生有很多時間可以與老師交流。多年後,許倬雲一直念念不忘如此密切的師生關係。在外文系一年後,許倬雲轉入歷史系。因為校長傅斯年看到他的入學成績,認為他應該去讀歷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