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治理
多元手段開展立體監管
為達成“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潔”的目標,海事部門一直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航運綠色低碳發展,採用多種現代化手段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監管。綠色港口建設能夠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海事部門功不可沒。
“硫含量是我們監測的重要元素,進入我國沿海排放控制區的海船使用的船用燃油硫含量不超過0.5%。”渤海之濱,天津東疆海事局危防中心執法人員姚倩倩告訴筆者。正說著,她操縱的船舶尾氣嗅探無人機騰空而起。伴隨著一陣急速的“嗡嗡”聲,無人機飛行至目標船舶尾部,對船舶尾氣排放數據進行遙測。“採用船舶尾氣嗅探無人機,每小時可快速篩查10艘船舶,效率是傳統登船篩查的5倍。”姚倩倩說。
利用無人機進行船舶尾氣遙測,只是海事部門進行船舶污染監管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海事部門堅持“污染控制、生態保護、風險防範”協同推進,在立法執法、聯防聯控等多方面加大力度,為綠色港口建設保駕護航。
為全面構建京津冀船舶污染防治的“海上長城防線”,天津、河北兩地海事局紛紛制定規章條例,使污染防治、環境管理有章可循。
“在船舶污染風險防範方面,我們建立了天津港船舶污染風險清單。梳理形成船舶危防類風險源173條,其中重大風險16條,中低風險11條,一般風險146條。”天津海事局危防處副處長王和平告訴筆者,天津海事局在調研天津港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制定了助力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8項舉措,包括船舶航行計畫報告“零待時”、提升天津港溢油應急能力、持續開展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等。
河北海事局危防處顧寶琦介紹,近年來,河北海事局立足航運發展形勢和海事監管實際,推動《河北省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辦法》《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條例》發布實施,船舶污染防治形成了“水氣共治、陸海統籌”的綜合治理體系。
隨著技術設備的更新迭代,監管手段也在不斷完善,監管模式、監管品牌的創建為實現全方位、全天候的污染防治提供了海事方案。
“以前,監管工作範圍小、時段窄,監管的現實成效與預期效果存在一定差距。現在啟用了‘陸海空天’一體化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監管模式,問題迎刃而解。”姚倩倩說,現在使用岸基嗅探系統、海巡船移動尾氣嗅探系統、無人機搭載嗅探設備、船舶AIS定位跟蹤、現場快檢設備5種方式,利用船舶尾氣遙測及大數據分析平台的智能化分析比對,就能實現對船舶大氣污染防治的精準監測。目前,天津實現了對進出港船舶尾氣監管100%覆蓋。
作為四季皆宜的海濱旅遊休閑勝地,河北省北戴河每年吸引著大量的全國遊客,穿梭如織的旅遊船舶在給遊客帶來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給河北沿海綠色發展帶來了壓力。面對繁重的船舶防污染監管任務,“碧海長城”船舶污染防治特色品牌應運而生。
“海事人員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溢油雷達及視頻監控設備等多種遠程監視手段,織密船舶污染‘陸海空天’監控網絡,盡全力守護好以北戴河為中心的碧海藍天和金沙銀灘。”顧寶琦說。
近年來,渤海海上石油開發和航運業快速發展,重大海上溢油事故風險也隨之上升,考驗著海事部門的應急反應與處置能力。政府溢油應急力量與社會應急力量的聯防聯控、強強聯合,為解決海上突發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政府、企業、社會中尋找共同點,天津海事局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家船舶防污染服務行業組織,促進海上污染應急能力建設形成合力。
“截至目前,已有相關科研機構、港航企業、防污染設備生產廠家、法律咨詢機構和船舶防污染作業單位等100餘個成員單位加入,營造了社會廣泛參與海上污染應急的氛圍。”天津市船舶防污染協會秘書長趙俊穎說。
相較於天津,河北省則更注重凝聚周邊省份的力量。2021年6月3日,河北海事局秦皇島海上溢油應急反應中心、山東海事局煙台溢油應急技術中心、中國石油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正式簽訂了“‘2+2’海上溢油應急協作機制”。
“針對可能造成社會重大影響的海上溢油事故,4個成員單位通過指揮協調、信息互通、隊伍協同、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等5個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了環渤海海上溢油應急一體化的‘大應急’格局。”顧寶琦說。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綠色智慧轉型成為港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魯渤指出,綠色港口的建設需要政府、港口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之間的高水平協調,尤其是政府在引導綠色港口理念以及建設綠色港口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港口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綠色智慧轉型快車道,為此我國港口需要進一步健全節能減排政策機制,推動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實現港口綠色、智慧、安全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