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閩江:連山接海的傳奇 
http://www.CRNTT.tw   2023-03-24 16:09:27
 
  連接山與海

  塔影江聲的“黃金水道”

  走進福州市閩清縣大箬村,村外江天一色。十幾艘木船停在閩江岸邊“吱呀”搖晃,船上的紅漆早已斑駁。奔騰向東的閩江水,被兩岸的山巒擠壓,在大箬村輕輕轉了一個彎,造就了這裡以船為生的傳統。

  “高峰時村裡曾有一兩百艘船,既渡人又載貨,名副其實靠江吃飯。”大箬村村支書範書增說。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路延綿起伏,陸路難行,水道成為山區快速抵達沿海的不二之選。在曾經舟舸如梭的閩江上,鏗鏘的號子聲在樵村漁浦間此起彼伏。

  大箬村民劉友品是一名閩江老船工,在江上“闖蕩”了40多年。黝黑的皮膚和手上的厚繭是閩江為他留下的特有印記。

  時光倒流回上世紀80年代,20多歲的劉友品帶著妻子,把家搬到了船上。此時的閩江航道上帆檣如雲,往返於福州與閩江上游南平、三明地區的商船浩浩蕩蕩。

  “當時福州並不產米,全靠閩北山區的產糧區供給。我做船工那會兒,閩江航道上船類繁多,其中以米船為主。鼎盛時期,每年約6000艘米船穿梭於閩江河流。”劉友品說。

  米船很小,皆為木質。劉友品既是船工,也要扛麻袋,背負起整條貨船的重擔。“從福建南平到福州,船行一趟大概要一天。上游險灘很多,有一次半夜行船,水流很急,船頭撞上了橋墩,船底直接裂開,整個船不斷下沉。我們拼命拿棉被堵漏,才化險為夷。”回憶過去水上討生活的情景,劉友品不勝感慨。

  從風華正茂到白髮老者,劉友品用一條小木船運送了不計其數的糧食與貨物,他把汗水和青春,都灑在了這條母親河上。

  連山接海的閩江像一把扇子,將支流伸展於閩西北山區。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山區順流而下的大米、茶葉、木材以及其他農副特產與沿海城市逆流而上的食鹽、日用百貨相互調劑,保障著沿線百姓千百年來的日常生活和生產。

  位於閩江出海口的福州,更是憑借其臨江面海的地理優勢,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興盛的首善之區。

  “近市魚鹽千舸集,凌空樓閣萬山低。”來到位於閩江北岸的福州台江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一棟棟古色古香的大厝、洋房比鄰而居,吸引了眾多遊客打卡拍照。這裡曾經是福州的商業和航運中心,也是閩江上游貨運物資的集散地,塔影江聲下處處倒映著閩江舊時水運的繁榮。

  福州市船東協會秘書長鄭鏘告訴記者,明朝“直讀新港(直接到達新港)”開鑿後,外國貢船可從海上直通福州台江。金銀、瑪瑙、象牙、硫磺等進口貨物,和福建土特產品、工藝品等出口貨物在此聚集,海內外商賈雲集,洋行、飯店、旅館鱗次櫛比。據統計,各地商賈在台江設立的商會最多時達到24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