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先生未激活仍被收費的信用卡截圖(圖片來源:上海證券報) |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隨著“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到來,各個領域的維權行動逐漸升溫。與很多行業相比,國內金融業的運作相對規範,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消費者不會碰到麻煩。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走訪調研發現,金融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銷售環節。不少金融機構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誘導消費、渲染誇大收益、適當性義務履行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譬如,有投資咨詢公司為了吸引股民購買投顧服務而違規薦股;有銀行工作人員因告知不清,導致消費者誤辦了未激活仍收費的信用卡;有基金銷售渠道向投資者推介風險不匹配的基金產品……看起來正規的理財產品在銷售環節往往暗藏“灰色地帶”,無疑加大了投資者的維權難度。
多位專家表示,金融消費權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首先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行業也應建立自律組織,充分發揮其規範行業行為、監督行業動態的作用。與此同時,消費者也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看好“錢袋子”、學會“躲坑避雷”。
違規薦股
——警惕披著“正規持牌”外衣的騙局
股民是金融消費領域投訴、維權的主要群體,而“薦股”正是他們投訴中的高頻詞之一。
如今,大部分股民對不法分子以“薦股”為名實施詐騙、搞“殺豬盤”的案例多少有所耳聞,並懷有防備之心。但如果有機構自稱是具備合法資質的“正規軍”,且還能加以查證,股民們還會提高警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