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一度被當成磚使用
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書的命運也如人的命運一樣,在風雨飄零中苟延殘喘。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到了最後時刻,這年十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搶走了海量中國珍寶,收藏在翰林院中的《永樂大典》也未能幸免,其中以英軍搶掠册數最多。
四十年後的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再度占領了北京,翰林院一帶成為戰場,部分《永樂大典》被戰火焚毀,還有一些則被聯軍用來遮擋彈雨。在同時代人雷震的筆記《新燕語》中,有一則標題為“斯文掃地”的筆記,其中提到“洋兵入城時,曾取該書之厚二寸許、長尺許者以代磚,支墊軍用等物。武進劉葆真太史拾得數册,閱之,則《永樂大典》也,此真斯文掃地矣。”據學者統計,在1900年的戰事中,損失的《永樂大典》至少有605册。
到1912年,民國肇建,今天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僅藏《永樂大典》64册,不及原數的1%。而這64册成功入藏京師圖書館,與魯迅有密切關係。原來,這64册歷劫而存的《永樂大典》,被翰林院掌院學士陸潤庠拿回家中收藏。魯迅在民國成立後,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工作,他多次以教育部名義致函陸潤庠,希望他將珍藏的《永樂大典》交由京師圖書館保管收藏。1912年7月16日,這批典籍入藏京師圖書館。
當時,公共圖書館的觀念仍有待更多人接受,京師圖書館的成立是中國公共圖書館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中國作為文獻大國,其國家級的公共圖書館,理應有能與之地位匹配的文獻入藏。京師圖書館的這64册《永樂大典》,開啟了國家圖書館持續至今的搜求《永樂大典》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