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學術機構,要涵育學術,並激勵青年學者,使他們更好成長。著名物理學家玻爾曾講:不僅要依靠少數科學家的才能,而且要不斷吸收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幫助他們熟悉科學研究方法,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青年人的貢獻和成長,會使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學研究。當時在玻爾研究所學習和工作過的青年學者,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最優秀的學者。世界上還曾有一批這樣的學術機構,如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劍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等等。
過去10多年的“985工程”建設中,北大始終堅持“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交叉學科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的思路,陸續新建了一些像國發院這樣的學術機構。例如,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環境和支撐條件都很好,使學者可以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一批青年學者很快成長起來。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和協同文化,鼓勵與不同專長的學者合作,在生物醫學基礎和應用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人文社科研究院(文研院)是一個新建的機構,目的是要在人文社科領域“涵育學術,激活思想”。這些新的研究機構雖然只是在小範圍內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但他們的學術標準,對卓越學術的追求,帶動了學校的發展,也促使了其他院系的進步。
我們開展“雙一流”和學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釋放大家的創造潛力,使“近者悅,遠者來”,聚集最優秀的人才,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人們常講:成功的特征都很類似,失敗的原因卻千差萬別。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我們把“以院系和學科為基礎”作為重要的指導原則之一,目的是要認真研究各院系的具體情況,針對院系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使更多院系成為卓越的學術機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