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讓列入名單的高校居安思危,讓未能入選的高校看到方向與希望,真正激活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池春水
21日,“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標誌著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進入“施工期”,邁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步伐。
有人說,“國家的競爭力不是始於工廠或工程實驗室,而是始於教室”。大學是文化的燈塔、創新的搖籃,當前中國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做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及時遴選認定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對於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這輪建設名單的遴選,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了系統、科學、審慎的論證,客觀反映了以往高等教育建設的成果,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繼承為基礎的創新。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有各類高校2852所,居世界第二;在學總規模3700萬人,世界第一。可以說,“雙一流”建設,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提出的新戰略部署。
當然,“雙一流”建設,絕不是再講一遍“211”“985”的故事。長期以來,伴隨著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存在著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建設等問題,我國大學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因素糾纏在一起的複雜局面。調整學科布局和管理構架,創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每一步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雙一流”建設就是要引導高校直面問題和挑戰,根據辦學規律大力推進綜合改革,真正激發高等教育的深層潛力和“新動能”。
尤需指出的是,公布的建設名單中,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也是力求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加快改革、加快發展,推動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更明確釋放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的信號。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動態管理;對建設成效進行期末評價,有進有出……讓已經列入名單的高校居安思危,讓未能入選的高校看到方向與希望,在競爭中提高辦學水平,建立健康的大學“生態圈”,讓高等教育的發展成為一池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