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霧霾頻發 勞動保護空白如何填補?
“終於敢騎車上班了”,12月10日中午11點37分,陳雅(化名)在朋友圈寫下這條狀態,並隨手配發了一張已逐漸轉晴的藍天照片。23分鐘後,北京解除了首個重污染紅色預警。
這是北京進入重污染紅色預警的第三天,伴隨冷空氣入境,灰黃色的霧霾開始逐漸消散。與前兩日相比,街上的行人明顯增多,口罩已不再是“標配”。不少人像陳雅一樣舉起手機捕捉著放藍的天空,不似之前的行色匆匆。
在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巡視員何嘉平看來,這一次,北京市政府的防治工作相對及時。12月7日,北京首次發布霧霾紅色預警,隨即,工業企業停限產,施工工地被徹底要求停止作業,機動車實施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停課不停學”,部分企事業單位實施彈性工作時間。
霧霾天裡,人們整體的出行量下降了不少。但同時,騰訊新聞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北京,部分醫院呼吸科的病人數量增加近1/6,使用滴滴打車趕往兒童醫院的看病者一天多了4成;外賣量及快遞配送量同步增長,環衛等工作壓力加大。仍然有很多人在“十面霾伏”中堅守,甚至“逆行”,“就是正常工作,沒有特殊的措施和補貼。”很多人這樣說。
也有不好的消息。12月9日下午,北京市氣象局會同相關單位進行的天氣專題會商得出結論:預計11日夜間開始,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氣象條件將再度轉差,12日到13日將有輕度到中度霾。這將是霧霾在不足一個月時間內的三度光顧。
面對霧霾,除了紅色預警,還能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