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域扶貧轉為精准扶貧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對過去的扶貧政策進行反思和調整。
反思過去以縣區為單位的扶貧政策,來自輿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扶貧的效率在有些領域不太高,出現了資金的浪費;二是扶貧政策偏離了目標,也就是扶貧不夠精准。
2013年11月,習近平赴湖南湘西調研扶貧攻堅,在那裡,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貧的核心是“真扶貧、扶真貧”。
汪三貴說:“他看到原來那種大水漫灌的扶貧政策出了一些問題,有些扶貧項目扶持了貧困地區,卻沒有扶持到真正的貧困人口,這是最基本的原因。”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曾經批評一些貧困縣並沒有把扶貧資源真正用於脫貧,他說,這樣最大的問題就是錢也出了,項目也上了,縣裡經濟也增長了,但是貧困人口並沒有減少,一些貧困縣城的建設甚至不比發達地區的縣城差,但是貧困人口依舊。
劉永富坦言,過去我們有很多好的政策,到基層以後可能真正的窮人享受不到。比如危房改造,國家和省裡給一家補一萬塊錢,對窮人來說,一萬塊錢根本不夠,沒法改。
如今,中央將扶貧的思路調整為精准扶貧。這意味著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之後,在區域上不再以縣為單位去確定扶持的對象,而是以戶和人為單位做精准扶貧。
“從區域扶貧轉為精准扶貧,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跨越。”汪三貴說,扶持的單位越小,工作量越大。
當下,解決貧困問題的官員最主要的工作是,識別貧困人口,瞄准扶貧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