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首先,家校關系的平衡性不足,老師存在單方面強勢的現象,這也導致家長群體變得特別敏感,一方面對老師們言聽計從、曲意逢迎,另一方面卻心存不滿、搬弄是非;其次,網絡的滲透性給斷章取義提供了溫床,相對於跟老師溝通,個別家長更願意讓誤解上網。而輿論對於聚焦學校內的“奇葩”事件從來有著高昂的興致,對“截屏”的熱愛,更是激發熱點的源動力。
這件事并沒有對老師、學校、學生、家長造成不好的影響,卻充分折射出家校溝通的問題所在。家校關系缺乏平衡,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權利對等,而是存在於互動中的默契、規範和信任。比如出現了誤解、衝突,存在默契、規範和信任的班群可以用幾句話的溝通就消除誤解,而缺乏默契、規範和信任的班群,則容易擴大誤解,直至把事情鬧大。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闡述過社會資本的魔力,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默契、規範和信任,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資本。有了這種社會資本,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溝通會更加暢快,家校之間對於學生的協作培養,也會效率更高。而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在孩子的教育資源配置上,新校舍有了,優秀教師有了,高端培訓班有了,唯獨家校之間的社會資本還很稀薄。值得提醒的是,後者在孩子教育上發揮的作用,比前面幾點相加還要重要。(來源:光明網 作者:王秀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