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鞏固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是蔡英文上台後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
中評社╱題:蔡英文執政後台灣與拉美“邦交國”關係觀察 作者:鍾厚濤(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目前台灣共有22個“邦交國”,而拉美地區的“邦交國”就佔據“半壁江山”以上,共有12個,①分別爲中美洲的巴拿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多米尼加、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以及南美洲的巴拉圭。顯然,拉美是台灣“邦交國”的重鎮和主戰場,蔡英文上台後,勢必全力出擊,鞏固與拉丁美洲“邦交國”的關係。
蔡英文對與拉美“邦交國”關係的戰略定位
拉美“邦交國”在台灣整個對外關係佈局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而台灣曆任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發展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蔡英文也同樣如此。事實上,在競選期間,蔡英文就密集拜會過多個拉丁美洲國家駐台“大使館”或代表處。在民進黨舉行建黨29周年“外交使節會”上,蔡英文還專門邀請了拉美12個“邦交國”的“駐台使節”與會,並向他們特別強調要建立與“邦交國”的永續夥伴關係,未來將透過台灣當局、企業投資與民間團體的相互合作,共同深化與“邦交國”的友誼,促進區域與國際關係。蔡英文之所以如此重視拉丁美洲“邦交國”,主要著眼點有:
首先,維持台灣爲“主權獨立國家”的假象。蔡英文一直聲稱台灣爲“主權獨立”國家,既然如此,就需要有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否則就會陷入自說自話和自欺欺人的尷尬困境。而“邦交國”數量的多少則是衡量國際社會認可度的一個關鍵指標。
其次,利用“邦交國”增加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長期以來,拉美“邦交國”在“台灣入聯”提案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雖然台灣放棄“入聯”企圖,但開始轉向參與更具實質意義的國際或區域組織,如“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等。而在這一過程中,拉美“邦交國”都積極爲台灣站台拉票,是重要的支持者和發聲者,爲台灣增加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提供了實質性支持。例如,2014年9月24日,在第69屆聯合國大會總辯論上,海地總統、尼加拉瓜外長、巴拉圭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聖克裏斯多福及尼維斯外長、聖露西亞外長等,都鼓吹國際社會應該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蔡英文要想挽留住這種支持台灣的聲音,特別是借助這些“邦交國”之手爲台灣加入UNFCCC或國際刑警組織等預鋪道路,就必須有效鞏固住與這些“邦交國”的關係,否則將會失去依托和支撐。
再次,爲過境美國、強化對美關係尋找借口。強化對美關係一直是台灣當局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蔡英文也不例外。由於台美早在1978年就已經“斷交”,爲了提升對美關係,台灣當局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美靠攏,在訪問其他國家和地區時借道美國便是其首要選擇。鑒於拉美地區與美國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鄰,因而訪問拉美“邦交國”時過境美國便成爲台灣強化對美關係的一個最重要的借口。馬英九總統任職期間,總共出訪11次,期間過境美國17次。蔡英文連任後,其過境美國的次數應該不會低於馬英九總統。
雖然與其他前任一樣,蔡英文也高度重視與拉美“邦交國”的關係,但蔡英文上台後對於與拉美“邦交國”關係的整體定位將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至少與馬英九總統時期將會有顯著不同,主要體現在:
(一)既中心又邊緣的雙重定位
從台灣所有“邦交國”的整體架構來看,拉美“邦交國”在其中佔據著中心位置,這不僅因爲在拉美的“邦交國”數量最爲密集,而且與這些國家的“建交”時間也最爲久遠。例如,早在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巴拿馬就與其建立了外交關係。②而尼加拉瓜、危地馬拉等國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後來蔣介石政權逃亡台灣後,這些國家並沒有放棄與所謂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並一直延續至今。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台灣輿論才普遍認爲,“台灣進不了世界衛生大會,日子還是照樣過。可是,失去了拉美,社會的挫折與不安就會接踵而至”。③
但從台灣整個的對外關係佈局來觀察,拉美的“邦交國”在其中則只是佔據著相對邊緣的位置。因爲蔡英文對於台灣整體的對外關係定位是“親美、媚日、抗陸”,也就是優先處理好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才是蔡英文考慮的重心,而對於拉美以及其他地區的“邦交國”,只要能夠維持住現有的數量和態勢,就基本已經達到目的。因而蔡英文不會將主要的對外資源和精力都投放到拉美的“邦交國”上面。④
(二)既“固邦”又“拓邦”的“烽火”戰術
在馬英九總統之前的兩蔣、李登輝和阿扁時期,台灣當局爲了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一直都在全力與大陸對抗,竭力在拉美尋求建立新的“邦交國”。但馬英九總統上台以來,力圖革故鼎新,主動放棄這一傳統做法,提出“外交休兵”戰術,即不再與大陸激烈對抗,互挖牆角,也不尋求建立新的“邦交國”,當然也不會放棄與原有“邦交國”的“外交”關係。馬英九總統的這一做法,被譽爲是台灣對外關係史上“最重大的外交轉折”。
但蔡英文上台後,有可能放棄馬英九總統的“外交休兵”戰術,轉而重新啓用阿扁時期的“烽火”戰術和“攻防”戰術,不但力圖鞏固住已有的“邦交國”數量,還試圖挖大陸的牆角,通過金錢援助等方式與中國大陸爭搶“邦交國”。在阿扁時期,兩岸在拉美的“外交爭奪戰”異常激烈,不但兩岸學者多有探討,美國部分學者對此也高度關注。⑤由於蔡英文上台後將會采用既“固邦”又“拓邦”的戰術,迫使大陸也只能隨之起舞,兩岸有可能在拉美地區以及其他地區再次展開激烈角逐,其對抗程度可能不會亞於阿扁時期。
(三)“邦交國”與非“邦交國”雙軌並進的佈局策略
未來蔡英文上台後,一方面會竭力維持與原有“邦交國”的關係性質,同時也會尋求在拉美地區建立新的“邦交國”。而對於那些沒有“邦交國”關係的國家,也會通過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方式,有意提升台灣與這些國家的實質關係。
蔡英文當局與拉美“邦交國”
關係的戰術規劃
爲了有效落實對於拉美“邦交國”的關係定位,達到最初設定的各項預期目標,蔡英文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繼續“固邦護盤”。
第一,重啓金援外交,“以金錢換友誼”。李登輝、阿扁時期,台灣當局大力奉行“金援外交”、直接向拉美“邦交國”政要撒錢。而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則基本上摒棄了金援外交,主要是通過設置工程項目等方式對“邦交國”展開援助,馬英九總統稱之爲“正義外交”。蔡英文上台後,則可能會放棄馬英九總統的做法,重啓李登輝、阿扁時期的金援外交,對拉丁美洲的“邦交國”進行高額援助甚至對部分重要政治人物進行私下賄賂,因爲這種做法效率更快,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