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擇業要適應新業態也要錨定新坐標
http://www.CRNTT.tw   2021-08-13 08:34:42
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的不斷升級,就業市場對新生代求職者的從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許多年輕人適時地調整了自我規劃與職業發展路徑,或通過靈活就業等柔性就業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季已接近尾聲,某招聘平台日前發布的《2021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在參與調研的2021屆畢業生中,選擇直接就業的畢業生占比為57%,選擇自由職業的畢業生比例明顯增加,“慢就業”“緩就業”占比達到12.8%。

  光明日報發表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賈雨薇文章認為,“慢就業”“緩就業”反映出的是這樣的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的不斷升級,就業市場對新生代求職者的從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許多年輕人適時地調整了自我規劃與職業發展路徑,面對擇業有了更加審慎的態度,主動放慢腳步,給予自己更多的時間體驗職場、適應社會,或通過靈活就業等柔性就業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分析,那麼,如何更有效地幫助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提振就業信心,提升個人與市場的匹配度,進一步激活勞動力市場?認清新業態下的就業形態至關重要。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亮出了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硬舉措,按下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進鍵。這既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應對之舉,也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作為,更從一個角度提示了新就業形態的到來。

  在後疫情時代,企業需要通過更為靈活的用工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傳統的用工方式逐漸向靈活用工過渡或轉變。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群體,站在新就業形態的風口上,應該敢於“破局”,自主拓展靈活就業渠道,探索更為開闊的職業藍海,在變局中尋找新的生機。擁有強大IP運營能力的文化娛樂行業,基於新技術衍生出的“無人經濟”領域,提供產品智能化升級的“共享生活”,跨界融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多領域技術手段的互聯網醫療等,都是職業探索的富礦。這些從無到有的創新、從有到優的升級都是新就業形態的“風向標”。畢業生可以根據對新業態下就業形勢的判斷,結合個人發展空間、興趣特長等進行職業選擇的綜合考量,確定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新目標,實現“理想”與“面包”兼得。

  提到“理想”,年輕人對職業滿足感的獲得更多源自自我價值的實現,那麼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大可成為青年人建功立業、實現職業理想的新坐標。在廣袤邊疆、廣大基層仍急需人才的形勢之下,扎根基層、邊疆的區域定位更有助於高校畢業生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大城市的職場內卷,實現新業態下的就業突圍。《光明日報》近期推出的“奮鬥青春、無悔抉擇”系列報道很有啟示意義:著名的哈工大“八百壯士”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沈世釗在“天氣最冷、待遇最低、生活最苦”的北國冰城扎根60餘載,成為中國鋼結構協會最高成就獎獲得者;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趙宇彥,從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後進藏工作29年,用其畢生所學捍衛法律的尊嚴;百餘名選擇留在新疆基層就業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首屆畢業生響應國家支援邊遠地區發展的號召,作出了與祖國同頻、與時代共振的就業選擇。對“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追求,使得他們在工作中增加了刻苦鑽研的心氣與實幹篤行的底氣,這種特殊的職場體驗是其他工作所無法比擬的。

  文章最後說,如今,國家針對基層就業大學生的宏觀政策環境非常友好,各級政府也積極完善落實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將高校畢業生納入當地人才政策扶持範圍,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發展路徑,提升職業認同感,年輕的基層工作者完全可以大膽書寫屬於自己的“山海情”。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