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2日電/自勞基法“一例一休”於日前公告實施以來,百業齊漲,尚未漲的也準備在農曆年後跟進,雖然行政院表示通膨率仍在可接受範圍內,但由近月物價追漲,國際原油行情走高看來,此一政策非僅讓物價情勢不樂觀,其對就業、景氣及企業投資信心的影響亦不容小覷。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一例一休是著眼於工時過長,行政院認為經此修法後,勞工能享有較多假日,一旦假日加班也可獲雙倍工資,據此研判,不論是早已享有周休二日的65%勞工,或本次才納入的35%勞工,都可以因此獲得利益。行政院一定會認為,近年大家不是一直批評GDP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比例在下滑嗎?不是一直認為勞工沒有分享到經濟成長果實嗎?一例一休實施後,不就讓勞工可以多分享些成長果實嗎?何以近日各方反彈聲浪如此之大?
近日民怨之所以和政院的預期有這麼大的出入,就是因為政策的規劃與實現之間,不是以數學方程式聯結,而是循人類集體行為聯繫,既然有人的因素在其間,一切當然會產生變化。例如政策的善意落實到執行面會打折扣,僱主對法規的解釋會打折扣,成長的果實還沒享受到,市場預期漲價的心理已經浮現,加倍的加班費還沒拿到,排班的困擾已經出現,為了因應政府勞檢所需資料,企業行政作業更是忙到昏頭轉向,政策的善意傳遞至此,竟無一方得利,大家忙成一團也亂成一團,外界之所以評此一政策帶來了勞、資及消費者“三輸”的局面,並未言過其實。
社論認為,一例一休這項政策犯了三個毛病,就是政策推得太早、法規訂得太硬、推出的時機太急,底下就此三點申論我們的看法:第一、政策推得太早:一例一休旨在改善工時過長的問題,然而台湾勞工工時過長嗎?若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相比,我們工時名列第四長,似有過勞的現象,但這顯然是一個誤解,因為日、韓、美、歐逾20%的勞工是部分工時者,台湾僅3%屬部分工時,兩者結構不同,若直接平均必然會高估台湾的工時。依勞動部估計,排除部分工時者,只算全時勞工的平均每周工時,2015年台湾44.3小時,低於韓國47.7、新加坡47.1、日本45.0小時,也僅比美、歐多出2~4小時而已,這代表台湾工時並未偏高。
經濟學上有“勞動供給曲線後彎”法則,這是指人們所得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寧可減少工時來換取休閒,一例一休隱約有此意涵,但台灣如今已符合後彎的條件了嗎?應該還沒有,因為我們的所得長期停滯甚至下滑,而工時也低於亞洲鄰國,此時推一例一休,條件顯然尚未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