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陸生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的“解碼”功能
http://www.CRNTT.tw   2018-11-17 00:11:08
  中評社╱題:陸生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的“解碼”功能 作者:郭善文(台灣),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大陸籍博士生

  “編碼、解碼”(Encoding and Decoding)理論緣起於符號學,由學者霍爾(Stuart Hall)引入於傳播學研究。簡言之,“編碼”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解碼”即是從瞭解到理解的過程。為取得更好的理解,“編碼”通常是建立在“解碼”的基礎上。作為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產物,赴台就學的大陸籍學生(陸生)在兩岸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具有赴台居住時間長、與當地民眾有長期接觸,對台灣與台灣當地民眾的瞭解較為細膩,熟悉當地民眾的慣性思維與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陸生”群在兩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對台灣、對台灣民眾能進行有效“解碼”之優勢。目前“陸生”在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優勢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一、前言

  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台部分相關表述由 “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提升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社會融合(Social Cohesion)與社會分裂(Social Disruption)、社會解體(Social Disorganization)、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相對應。兩岸間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既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更是大勢所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就是要解決衹有和平發展、沒有和平統一進展、甚至兩岸愈走愈遠、愈交流愈疏離的難題。就是要解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中兩岸同胞情感疏離、難以心靈感應、心靈契合的難題,徹底防堵“和平台獨”的可能性。①

  二、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需以“理解”為基礎

  兩岸社會的融合發展,“瞭解”是第一步。要想取得深層次的社會融合,其基礎仍是彼此有深入的“理解”。相互理解的過程即是互相“解碼”的過程。“以自己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還是“以對方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當然是擇其後者才相互理解,逐漸卸下心防,才可能達到心靈契合。從相互隔閡到心靈契合,非一蹴而就,需要方法需要耐心。

  首先,衹有以理解為基礎,才會找到當前階段的最大共識,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不斷形成新的誘因,促成兩岸關係良性循環。兩岸雖共處中華文化圈,但業已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社會氛圍,在不同的社會氛圍之下,對某一些事物的理解與看法不盡相同,這也在情理之中。增進往來,在交往中不斷形成共同利益,才可以形成最大的共識。在此之上,才會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新的誘因,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其次,衹有以理解為基礎,才能逐步化解長期纍積的隔閡,才可能達到民心融通。兩岸分隔已久,隔閡在所難免。即使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發展後,部分台灣民眾仍對大陸的印象停留在原來,不願意參與到兩岸交流中來,甚至抵觸,這都需要時間慢慢化解心中的隔閡。最後,在相互理解過程中,缺乏耐心、方法不當,容易形成新的隔閡,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設置新的障礙。

  二、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中要善於“理解”

  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建立於“理解”之上,為了夯實其基礎,就要善於去“理解”。在交往中解決產生的誤會,達成預期效果,避免下一次同樣誤解的產生,這才是一種良性的往來,越往來越親。在兩岸民眾交往過程中,同樣會產生一些因為相互誤解帶來的問題。兩岸民眾的交往會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會帶動兩岸民眾的交流往來。

  (一)任何“理解”都從“瞭解”開始

  認知都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人際間交往或商業往來都是“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彼此粗淺的瞭解過後,進而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而在從瞭解到理解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的是耐心。達到很好的“理解狀態”不是一蹴而就。凡事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質變產生前,量的積纍確實是漫長的,稍無耐心就可能造成半途而廢。其次,要心寬。能容納另外的觀點和看法,試想但凡一聽到與自己想法不同時,多想何出此言,而不是立馬跳腳批判。

  (二)要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

  人際間交流往來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編碼、解碼”的過程,在彼此編碼、解碼過程中,兩方心理距離才會彼此更近。編碼是強調一個由此及彼、彙集表達的過程,解碼更強調一個由彼到己、自我認識的過程。在儘量以對方思維方式考量的前提下,編碼會更容易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誤判。在解碼時,可以準確理解對方所想表達的想法。

  (三)寬泛的交往才能積纍認識

  沒有一個確切的方法去引導人們如何去積纍對對方的認識,去如何瞭解對方的思維方式。衹有在彼此經常交往過程中,自己去積纍對對方的認識,才能對對方的慣性思維方式有一定的瞭解。通過各領域交流認識對方、理解對方。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當下,在各個領域開展經常性的交流往來,才有機會積纍起相互的瞭解。在兩岸各個領域交流及往來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兩岸青年學生交流的領域。由於兩岸年輕人在不同社會環境中成長,而且正是處於一個世界觀形成的階段。他們更易接受新鮮事物,更容易嘗試改變,完全有條件積纍起新的認識。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