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教經濟合作促進會會長曹長齡認為,和平統一進程變得撲朔迷離、一波三折,不是血脈的問題,而是文脈的問題,是文化的傳承、繼承與創新問題,也可以說是文化造成的認知問題。兩岸如果在生命、人文、科學、智慧這八個字、四個詞上進行中華文化的大探討與交流,一定會在這百年大變局中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達成許許多多有利中華民族在整個世界崛起的共識,從而共同推動兩岸的和平統一。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奕伶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對於兩岸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有著重要影響力,文化一致性是兩岸同胞之間的粘合劑,文化軟實力為兩岸民族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與文化傳承,有助於加強兩岸共同的民族認同感。政治因素的阻礙,語言文字障礙與觀念差異,是妨礙兩岸民族認同強化的主要挑戰。中華民族未來的前景充滿希望,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應努力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進一步強化彼此之間的民族認同。
青島大學副教授陳倩儀認為,金融科技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著許多交匯點,金融科技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挑戰,也是一個重要的機遇。金融科技可以促進文化傳承,同時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也塑造了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的特性。建議進一步加強兩岸的金融科技合作,包括簽署更多的合作協議,以推動雙方在金融科技領域的互聯互通。鼓勵金融科技公司跨越台灣海峽,開展業務,探索更多市場機會,以促進雙方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支持數字貨幣研究和開發,以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促進金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以支持金融普惠和文化傳承。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于強認為,嗶哩嗶哩、抖音、小紅書三大平台對於台灣網民影響的熱度有所不同,側重點也有差異,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如台灣《旺報》評論所說,三大平台為兩岸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橋,通過這些平台,兩岸的人們,特別是Z世代有了更充分更日常的溝通和交流,台灣的網民也通過這些平台,瞭解到了一個更加真實、客觀的祖國大陸。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博士生、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博士生黃國暉認為,自媒體傳播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內容和受眾的多樣性,由社交媒體主導的自媒體平台有創作內容靈活、虛實增強整合、數據驅動智能、全球化增強、變現方式多樣的發展趨勢,是兩岸中華文化中的文字書寫、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傳統文學、藝術、美食、醫學、習俗等共同特色傳統的有力宣傳工具。建議採取注重教育啟發和價值觀傳播,創造支持性的社交環境,引導自主性和自我決定動機,設定目標和建立競賽,提供獎勵和認可,制定平台自律規則等措施,發揮好自媒體在促進兩岸中華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兩岸同舟(傳媒智庫)執行長、華僑大學台籍博士後張立齊認為,台灣愛國統一力量在兩岸融合與民族復興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議幫助台灣愛國團體培養政治、技術人才骨幹;建構島內紅色經濟鏈,實行有差別定向惠台經濟政策;在宣傳、媒體、文宣、系統平台技術方面給與更多組織或人士支持和培養;建構良好的交流培養機制,促使島內各個愛國統一力量能健康發展橫向聯動;在傳統與新媒體結合過程中,鼓勵更多民間力量和新興力量參與反“獨”促統議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傅盈彧認為,泉台媽祖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展現了共同的航海信仰和保家衛國的情懷,成為閩南台胞鄉愁鄉情的一縷,同時也是兩岸文緣的突出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