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光大學教授謝大寧認為,佛教要想從游離於體制邊緣之外,逐漸走入世俗體制之中,肯定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但當時代走到了這一步,有些問題就是不可能迴避的了。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到了我們面前,那麼佛教在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就必然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申曉若認為,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良文化基因。進入新時代,要通過推動傳統家國情懷向人民大眾文化轉化,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發展新時代家國情懷等,對傳統的家國情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發揮新的歷史作用。
二、中華文化拓展了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文化內涵
李義虎認為,融合發展是創新型理念,也是內涵不斷擴張的概念。從核心內涵來講,融合發展的目標走向是和平統一,並在這一過程中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這也意味著它是實現高水平和平統一的堅實鋪墊,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先決條件。融合發展與“同等待遇”存在密切關係,但融合發展屬於戰略層面,“同等待遇”屬於政策措施層面,或者說技術層面,是對融合發展的貫徹執行和具體落實。融合發展在初期還是要“以我為主”,大陸要提供更多服務於融合發展的公共產品,提供政策性引導和社會性引領,重在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做島內“沉默的大多數”和“陌生的一部分”人的工作。海淀區委黨校講師張俊威認為,作為十八大以來大陸方面發展兩岸關係的新主張,兩岸融合發展理念經歷了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它從經濟社會領域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該理念發展至今,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發展理念,蘊含的內涵十分豐富。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國家統一邁入“快車道”,主要體現在實現國家統一的路徑不斷深化,增強對台灣民眾的向心力與感召力。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郁認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列入二十大報告具有重大政策意義,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政方針展現戰略自信與定力,指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與路徑。同時,青年交流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為深化兩岸融合注入新動能。南開大學教授、國民黨中央原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認為,從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觀點而言,兩岸可以合作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傳播好中國人的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與此同時,也要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認為,大陸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大陸已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大陸在促進融合發展方面取得初步成就並積纍了諸多經驗,福建在建設融合發展示範區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主要助力。如何切實推進閩台融合發展,打造好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這一樣板,是大陸面臨的新課題。廈門大學教授唐永紅認為,當前兩岸融合發展還存在以下亟需解決的困難與問題,一是面臨民進黨當局敵對政策的嚴重制約與阻礙,需要研製破解其阻礙兩岸融合發展的策略措施;二是主要停留在來大陸的單向融合發展狀態,兩岸雙向融合發展局面尚未實現,需要研製實現雙向融合發展的策略措施;三是主要停留在表面的交流合作層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發展局面尚未形成,需要研製促進兩岸民眾企業深度融合發展、增進共同利益觀念與“我群”意識的政策措施;四是主要停留在物質經濟利益層面,未能形成經濟、社會、政治等各領域融合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五是未能充分發揮特定區域在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堅持“同等待遇政策取向”,以增進“共同利益、國家認同”為目的;堅持“差別化待遇政策取向”;堅持“試驗示範政策取向”,以“整體+區域兩條腿走路”為方式。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李環認為,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同化模式、社區模式、熔爐模式等可資借鑒。地方行政管理能力的缺失和意識形態影響,這兩大挑戰困擾兩岸融合發展。創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要堅持積極主動地交流,持續提升大陸軟實力,借鑒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