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論從微觀和宏觀層面看,還是從短期和長期發展看,都具有重大作用。 |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主要內容
光明日報發表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郭克莎、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倜龍文章稱,對於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含義,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主要是指產業數字化,特別是農業、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而深度融合的含義,主要是指產業數字化從點線面向全生態、全產業鏈滲透和擴散,或者說,由少數大中型實體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向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大多數實體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發展。總體來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本質是:應用新一代數字科技,以價值釋放為核心、數據賦能為主線,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促進數字產業提高發展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數字產業包括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產業是依靠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形成的經濟活動,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的特點,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礎和支撐。根據《“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規模達7.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的比重為19.1%,占GDP比重為7.3%,遠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同時,我國數字產業仍面臨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治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第二,促進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發揮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和數字平台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放大、叠加、倍增等作用。首先是新一代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數字技術正在重組全球要素、重塑產業形態,成為引領第四次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目前,新一代數字技術處於創新裂變釋放階段,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已較為成熟,量子通信、未來網絡等技術正從紙面走向實踐。數字技術通過提供高端工具和技術、提高信息處理準確性、激發創新行為或動力等路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的廣泛應用,創造了多種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引發了多領域、多層次和系統性的變革。其次是數據要素在實體經濟中的流通。數字化時代,經過標準化的數據可轉化為知識和資源,不僅成為與資本、勞動、技術等並列的關鍵生產要素,增加了要素種類、提升了生產效率,還改變了生產要素投入結構,促進要素之間關係更為密切和協調,提高了生產效率。最後是數字平台發揮載體和中介作用。平台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中扮演中介角色。平台通過技術研發、技術創新、技術應用、技術共享和培育產業等功能,使技術、人力、資本和數據等要素全面聯通和優化配置,促進服務鏈、技術鏈、數據鏈和資金鏈上下游更加協同,促進產業關聯、產業鏈延伸,催生新業態,加快了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進程。
第三,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數字經濟祗有通過實體經濟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在數字經濟兩大部分中,數字產業化受制於發展空間,規模和比例的擴大相對緩慢,而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產業數字化則具有巨大的拓展深度和空間。數字經濟發展的更大作用在於深入到實體經濟中,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比如,數據是數字經濟中的核心要素,具有最重要的價值,但數據的價值來源於實體經濟,也要作用於實體經濟。有價值的數據引領實體經濟中物資、技術、資金和人才的配置,通過驅動社會生產要素的集約化、網絡化、共享化、協作化和高效化,改變產業分工合作的發展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同樣,數字技術的價值也依賴於實體經濟的應用和檢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祗有應用於實體經濟才能產生最大價值,並在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中彰顯功能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