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幫扶在“加把勁”的同時還要讓企業“緩口氣”。央行等六部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對於四季度到期的小微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與企業共同協商延期還本付息。
澳門國際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任濤表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都在強調穩、准和組合性的特征,傳遞了清晰的穩增長與穩住宏觀大盤的信號,民營、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現金流壓力得到不同程度緩解,為後續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科技賦能 金融服務提質增效
在“有沒有”得到解決的基礎之上,更多金融機構也開始進一步探索普惠服務“好不好”。
“從打開手機掃描相關二維碼、拍照上傳相應照片,到完成在綫申請,我只用了5分鐘。”日前,重慶市南岸區某小微企業主李先生通過浙商銀行App完成了在綫貸款審批。圍繞小微企業“頻、急”等融資痛點,浙商銀行重慶分行推出了小微金融“流程2.5”,通過“融查通”移動上門服務和“申貸直通”授信流程改造,讓小微客戶足不出戶就能辦理貸款業務。
利用大數據精准捕獲企業的深層次金融需求;減少對抵押物的過度依賴,增加信用貸款投放;針對接續融資需求,推廣續貸、循環貸等產品,降低企業貸款周轉成本……越來越多銀行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內外部信息資源,為民營小微企業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滿足企業需求。
“其實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在於‘兩高兩缺’,即風控成本高、服務成本高以及缺乏抵質押物、缺乏政策支持。”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銀行應獲取多方數據和信息進行精准畫像,創新信用評價方式,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并降低運營成本,增強民營小微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商業可持續性。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接下來要繼續完善對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制和銀行內部管理制度,通過產業數字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創新,來改善提升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同時持續降低融資成本,充分發揮民營小微企業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