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讓敦煌在數字空間永存
http://www.CRNTT.tw   2022-07-03 10:30:03
 
  就這樣,張帆寫代碼,黃先鋒做算法設計,有時候白天采集數據,晚上寫程序,經常連續工作30個小時。三個月後,一款名為“貼圖大師”(ModelPainter)的軟件在出租屋誕生,以它為工具,獲得了敦煌塑像的高質量紋理重建,結果讓敦煌研究院大為滿意。

  掃清了技術障礙後,李德仁又提出“空地融合、室內外一體化”數據采集的方案,他認為,不只是莫高窟,敦煌的數據都應采集記錄,這樣才能為文物保護提供更全面的參考。

  2009年6月,黃先鋒帶領張帆等9人團隊開始攻堅莫高窟窟內外全方位數字檔案,動用機載激光掃描、地面激光掃描、攝影測量、手持式精細掃描等復刻敦煌。

  敦煌有沙都之稱,尤其夏天,烈日之下、沙塵滾滾。有時剛打開盒飯,一陣風沙襲來,飯菜裡全是沙。戶外作業高溫暴曬,窟內又很陰冷,長時間在窟內作業,黃先鋒的雙腿都染上了風濕。

  終於,歷經2年,構想成為現實,莫高窟的空中、中距、近距和微距數據全部獲得。“過去沒有全貌3D數據,無法知道莫高窟洞窟與洞窟之間的距離。現在連墻壁的厚度都可以知曉,為洞窟進行加固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撐。”黃先鋒解釋。

  這些年來,黃先鋒去敦煌的次數超過50次,累計待了一年以上。回憶起那段歲月,黃先鋒向記者感嘆:“當時真是立下了‘不做好項目終不還’的決心,當然,這裡邊離不開敦煌研究院的信任和支持。”想到70多歲的朱宜萱教授在敦煌科研現場親自登上20多米的高台,進行立體攝影測量;80多歲的李德仁院士,依舊常年奔波在外,為團隊爭取科研資料和經費,團隊成員們不辭辛勞,黃先鋒動情地說,“我們希望做的,就是通過數字技術,讓文物得以永世流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