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從2000多年前中國詩人屈原在《天問》中遐想星空,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科學家發明天文望遠鏡打開宇宙觀測大門,從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人類太空時代,到今天全球範圍內掀起新一輪空間探索熱潮,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求索從未停止。
科技探索的每一次進步,不只拓展人類認知疆界,也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強大動力。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幾百年裡,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特別是18世紀以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帶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等多次產業革命,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隨之深刻改變。
今天,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環顧全球,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深度顯著加深,速度顯著加快,精度顯著加強。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
科技變革帶來歷史性機遇,抓住機遇需要各國展現智慧、付諸行動。馬克思指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甦面臨嚴峻挑戰,充分發揮科技為人類服務的關鍵作用,具有更加突出的現實緊迫性。
世界經濟行穩致遠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源泉。“力,形之所以奮也”。歷史經驗表明,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甦的根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勢頭正在放緩,不確定性和風險上升,各國經濟都面臨艱難的“障礙賽”。要跨越種種發展障礙,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武器。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推進藥物、疫苗、檢測方式等領域的國際科研攻關至關重要。面對氣候變暖、環境惡化、重大自然災害頻發、能源資源短缺、糧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世界同樣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找到有效應對途徑。妥善把握科技變革的“雙刃劍”效應,本身也是當今時代一大全球挑戰,需要各國未雨綢繆、加強協調,共同加強全球科技治理。
人類社會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唯有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合作,充分發揮科技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杆作用,才能將創造未來的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