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據人民日報評論,“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奮進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提高全面依法治國能力和水平。
去年全年,全國法院在線立案1143.9萬件,全國檢察機關立案辦理公益訴訟16.9萬件;目前,全國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約57萬個……一個個數字,折射著人民群眾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真切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建設、布局法治建設、推進法治建設,圍繞為什麼要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全面依法治國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全面探索、開拓、創新、總結,形成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十個明確”系統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中之一就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要論斷,昭示我們黨對法治建設規律認識達到歷史新高度,必將引領法治中國建設闊步前行,為民族復興偉業築牢堅實法治根基。
編纂民法典,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長江保護法的頒布施行,讓守護母親河從此有法可依;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近年來,從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引領推動國家發展,到積極回應社會熱點、突出保障人民權益,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不斷豐富,法治建設新紅利不斷釋放。事實充分證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一切為了人民,這是法治中國的目標指引。實踐啟示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同時,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日益增長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都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奮進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提高全面依法治國能力和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國家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福祉需要法治保障。《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相繼印發,鋪展開一幅更加恢宏的法治畫卷,映照著全面依法治國的堅實步伐。面向未來,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凝聚眾智、集聚眾力,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積極投身全面依法治國偉大實踐,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砥礪前行,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將不斷開創新局面,我們必能迎來一個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