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10多年前招生,校門囗常常排起長隊。因為名額有限,學校不得不從報名學生中挑選出一部分入學,不少聾啞學生因此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如今,隨著國家的發展,對殘疾事業的保障力度越來越大,對殘疾人越來越關愛,聽障兒童的數量正在逐年下降。
“沒想到今年招不到新生。”在校工作30多年的一位老師感嘆。
莆市殘聯康復科科長黃衛國告訴記者:“過去常說‘十聾九啞’,指的是如果沒有進行人工干預,聾和啞往往是相伴的。新生兒一旦不幸有先天性的聾,錯過了6周歲前語言發育的最佳‘窗口期’,即便進行人工耳蝸植入,他們也很難再學會開口說話。而如果在新生兒人群中進行全面的聽力篩查,及時為無法聽見聲音的孩子們植入人工耳蝸,他們中的多數人就可以順利建立和這個世界的聯繫,這就是如今的‘十聾九不啞’。”
記者了解到,人工耳蝸植入的手術和後期康復費用加起來不低於20萬元,這對於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在免費人工耳蝸植入普及前,一些孩子很遺憾地錯過了0-6周歲的“窗口期”,導致他們無法融入正常校園,而轉入了特教學校。
事實上,為了實現“十聾九不啞”,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投入了不少財力。黃衛國說,近年來莆田市對符合條件的0-17歲聽力殘疾康復訓練補助應補盡補,有效提升殘疾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對於符合免費人工耳蝸植入的兒童,多年前就已經實現“申請即可植入”。在後續的康復訓練下,大部分孩子不僅聽見了聲音,也都學會了開口說話,他們人生從此改變了。
對於莆田市特殊教育學校而言,隨著聽障班的學生越來越少,聽障部的老師們也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轉行去教其他類型的殘疾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