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日電/回顧2021年世界武器裝備之林,有的兵器推遲了列裝,有的兵器研發陷入了停擺,有的兵器失去了用武之地,有的兵器從此銷聲匿跡,有的兵器艱難問世,有的兵器性能提升,有的兵器研發取得新進展……
解放軍報報道,本期《兵器大觀》,讓我們一起“度”量2021,共同回味世界武器裝備發展這一年。
熱度
無人裝備“智慧”初現
無人裝備是近年來軍事領域的“風口”。今年,世界各大防務展會上,無人裝備在參展裝備中所占比例進一步加大,系列化、體系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並呈現出兩大特點——
一方面,戰術創新牽引技術發展。今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的“小精靈”項目取得進展,C-130運輸機首次實現對一架X-61A小型無人機的空中收放試驗,並在24小時內再次進行了試飛。美國通用原子公司也在進行“大無人機帶小無人機”的空中收放研究。無人機集群作戰樣式漸漸呈現。
另一方面,性能提升革新作戰運用。今年,俄羅斯S-70“獵人”重型攻擊無人機首架原型機亮相,以往略顯突兀的發動機尾噴口終於變得協調。俄國防部高級官員稱,S-70“獵人”重型攻擊無人機既可單獨執行任務,也可同蘇-57等有人戰機協同作戰,有相當大的任務靈活性。
今年俄羅斯紅場閱兵式上展示的“天王星”-9無人戰車也備受關注。陸戰技能滿滿的它,反裝甲、反步兵、野戰防空都很精通。俄國防部此前宣布,由5台“天王星”-9無人戰車為主力的首支戰鬥機器人部隊已開始組建。
美國陸軍對“機器人戰鬥車輛”項目兩款原型車進行了實彈發射試驗,下一步將進行作戰系統融合,目標是實現它與有人裝甲車輛的協同作戰。
當然,自主作戰仍是無人裝備的終極目標。今年,各國在這方面進展不一,但擁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是共同點。美國空軍“天空博格人”項目研發的“自主核心系統”成功試飛,初步展現出一定的智能水平。俄羅斯推出的“標識器”無人戰車也於今年完成複雜道路的自主行駛試驗。
毫無疑問,無人裝備的自主能力已得到較大幅度提升,但關鍵決策依然需要有人介入。支援、配合、保障,仍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裝備的任務。畢竟,人工智能軍事應用的潛在風險尚無法完全控制,有關其戰爭運用的倫理討論還在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