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度
核武發展面臨破局
從總體上看,今年,世界各國核力量的發展與布局依然遵循“陸基是基石、海基是底牌、空基是補充”的思路。
年初,美俄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期的最後時刻續約,給全世界遞上了一顆定心丸。不過,雙方並未因此停下發展核武器的腳步。
美國試射了兩次“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第二次因為技術故障導致發射中止。建造中的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面臨延期和漲價風險。事實上,該級艇造價與去年相比已經上漲了約4%。在戰略核力量建設進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美軍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重拾戰術核武器。今年,美空軍2架F-35A攜帶爆炸當量為5000噸左右TNT的B61-12核彈完成了全武器系統演示驗證試驗,核武使用的門檻正在被人為拉低。
俄羅斯今年加速推進“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服役,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雪鬆”同時展開預研。“北風之神”-A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也在有序推進,首艇奧列格大公號開始海試,3、4號艇鋪設龍骨。“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取得連續成功,特別是時隔3年再次進行4枚齊射訓練,彰顯了強大威懾力。
一直希望躋身核大國行列的印度,今年對“烈火”-5導彈成功進行服役後首次試射,射程依然在5000千米左右。
在其彈道導彈核潛艇長期巡邏50周年之際,法國宣布啟動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研製計畫,並與相關方簽訂了首份合同。在此之前,法海軍按計畫試射了一枚M51.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驗證了現役核力量的可靠性。
今年,美、英、澳推出了“AUKUS”聯盟框架,謀劃幫助澳大利亞獲得核潛艇,這一舉動引發外界廣泛擔憂。這些擔憂,來自這一行為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衝擊,以及其可能產生的“破窗效應”。
總的來說,現代核武器的毀滅能力讓任何國家都無力承受,單純提高彈頭威力已無太大意義。或許,如何在投射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將成為核武器發展的破局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