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競技,又或是包裝過的真人秀
除了具備一定水準的專業技能之外,在此類競秀偶像養成節目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在舞台表演之外的養成過程。鑒於多數節目的出品方也是有自主播出渠道的網絡平台,所以在節目時長上具有先天的自主權——一期節目少則一小時,多則三四個小時,而這當中真正的舞台演出呈現僅占到節目全長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三分之二則是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現選手們日常備賽的過程。場外由觀眾組成的“製作人”們在做出票選判斷時,也會極大受到此部分的影響。
於是,選手個人的人設、能力、喜怒哀樂,選手之間的互動、摩擦、關係親疏都通過鏡頭被放大。在欣賞舞台表演的同時,一場赤裸裸的真人秀也正式開啟,對受眾而言無疑又增加許多恰同追劇的快感。為了盡可能多地贏取真人秀中的印象分,選手們也極盡所能地在此過程中傳遞和滲透自己完美、充滿正能量的一面。然而對於多數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在近幾個月的親密相處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不禁讓人產生困惑:這是否是目前造星教育體系之下,“人的制度化”的成果展示。
產業鏈的後端成熟度與限定團的未來
不同於早期的國內組合團體經年累月的磨合積澱和良性的成長路徑,通過競秀演出成團出道的組合,大多數都在一開始明確了自身作為限定團的屬性——即在成團後將在有限時間內解體,短則數月,多也不過兩年。不難看出,幕後的推手公司對通過催熟產生的新晉組合的生命力並無太多信心——一方面由於培養團體長期需要的資本投入與其商業回報不對等;另一方面也因為這種速成模式下的組合團體,其成員參差不齊的專業能力從一開始就限制了其在專業上的發展,沒有代表作品,作品不精,都無法使組合在成立之初、熱度過後繼續吸引苛刻的粉絲。“掙快錢”的利益驅動,從根本上決定了競秀養成式偶像團體的生命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