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印太戰略”下台灣“新南向政策”角色的變化
http://www.CRNTT.tw   2020-02-21 00:24:15
  中評社╱題:“印太戰略”下台灣“新南向政策”角色的變化 作者:曾曉栩(廈門),廈門市台灣學會秘書長

  蔡英文總統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的最初目的,是推動台灣經濟發展多元化和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但整體實施效果不佳。早在美國考慮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之前,蔡英文總統就主動尋求加入,希望憑藉美國在印太地區內的強大影響力,把“新南向政策”與“印太戰略”緊緊捆綁在一起,讓台灣能夠實現南向突破,妄圖割斷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2019年11月4日美國國務院發佈《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促進共同願景》報告,把台灣地區的“新南向政策”與印度“東進政策”、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澳大利亞的“印太地區概念”和韓國的“新南方政策”等相提並論, 2019年12月16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佈《描繪匯聚藍圖:探索美國自由開放印太戰略與台灣“新南向政策”的交會點》報告,為原來單純以經濟和對外交往為主的“新南向政策”,注入了治理與安全方面的內容,打上了“印太戰略”的烙印。隨著蔡英文總統親美反中政策的深入,台灣越來越深度地融入“印太戰略”,美國與台灣的安全夥伴關係發生了深層的變化,美國把台灣視為囊中之戰略資產,特朗普政府要求台灣必須為維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出力。台灣融入“印太戰略”程度越深,付出的代價將越大。

  一、“印太戰略”注重加強夥伴關係,以制衡中國為共同願景

  2017 年 12 月 18 日,美國政府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將對華全面戰略競爭確定為美國家安全戰略的最高優先,把“印太”正式作為地緣戰略概念提出,美國公開表示將在印太地區實現戰略聯動,強化聯盟體系,制衡中國。 “印太戰略”是美國聯合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對中國實施的機制性制衡,其目的是通過建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機制,來制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既使中國在該地區事務中處於孤立狀態,又能通過機制內國家互相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中國。美國國防部2019 年6月發佈的《印太戰略報告》特別強調擴展與盟國和夥伴國的“聯合行動能力”的重要性。美國對“印太戰略”的戰略基礎有著清晰的認識和界定。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美國維護世界霸權的成本上升、對同盟防務義務的增加以及國內製造業“空心化”等因素,美國的實力優勢已經大不如從前。沒有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支持,美國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2019年11月4日,美國國務院發佈《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促進共同願景》(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報告,再次強調了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在報告中“加強雙邊夥伴關係”部分,提出進一步密切與印度“東進政策”、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澳大利亞的“印太地區概念”和韓國的“新南方政策”等的合作,同時被提及的還有台灣地區的“新南向政策”。美國表示“印太戰略”將透過與“新南向政策”緊密結合,來加強與台灣的雙邊夥伴關係。美國認為,印太地區的共同安全不僅依賴於美國的軍事存在,更依賴於安全聯盟和夥伴關係網絡,而美國特別將台灣地區的“新南向政策”與其他四國相提並論,並且表示將美國國會的立法努力來強化美國對於維護台灣的防務與國際空間的保證,顯示美國重視台灣在“印太戰略”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顯示美國欲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加強美台雙邊夥伴關係,包括加強台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通過構建大大小小的雙邊關係網絡來增強美國與盟友和夥伴國之間的互通、互信和協作。

  美國國務院在這份《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促進共同願景》報告中,提到的印度“東進政策”、日本“自由開放的印太概念”、澳大利亞的“印太地區概念”、韓國的“新南方政策”和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印度。在日本安倍首相提出的“印太構想”中,中國是被構想應對的國家,印度則是要重點聯合的對象;澳大利亞在“亞洲世紀”白皮書特別強調印度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角色;韓國的“新南方政策”規劃提升與印度和東盟的關係;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之所以被稱為新,也是因為增加了印度方向。

  從“印太戰略”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這種有利於印度國際地位上升的趨勢還將持續。莫迪執政以來雖然一再重申其戰略自主性以及不結盟的立場,奉行大國平衡外交,在中美之間兩面逢源,但不排除印度會藉助美國的力量來平衡中國,也不排除其會在印美合作中打“中國牌”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對於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美國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很直白地宣稱,“印度在該地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該地區的利益。我們的政策是確保印度發揮這一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該地區更有影響力的參與者。”①美國很多報告評估認為,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軍力優勢已經很明顯了, “印太戰略”極其需要印度這一環。持進攻性現實主義觀點的學者米爾斯海默甚至直言,台灣作為美國的“棋子”已不足於遏制中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急需抬升印度的地位。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同時兼具對抗中國大陸和拉近印度的雙重功能,也因此被納入需要重點加強的部分。

  二、“新南向政策”視印度為重點發展關係國家

  (一)蔡英文總統當局的“新南向政策”將印度納入以增加對外經濟的多元性

  2015年9月22日,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29周年党慶酒會上,以黨主席身分致詞時第一次公開宣佈將在未來推動“新南向政策”。在2016年就職演說中,蔡英文總統正式宣稱將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在科技、文化與經貿等各層面,和區域成員廣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進與東盟、印度的多元關係”②。“新南向政策”與台灣當局過往的南向政策的不同在於,除發展與傳統的東南亞國家關係之外,提出了向南亞發展,首次將印度納入。

  在冷戰期間,台灣作為美國的盟友,與印度分屬不同陣營。印度自1950年4月1日與中國建交後與台灣地區基本沒有交往。1991年,印度發生財政危機啟動經濟改革,推動“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強化與東亞的交往。台灣當局開始與印度接觸。1994年初,印台達成協議互設代表處。1995年7月,印度在台北設立“印度台北協會”,9月台灣在印度新德里設“台北駐印度代表處”。2000年民進黨首次上台執政,為避免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提出“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2002年,阿扁當局與印度簽署《台印投資保護協議》。2012年,馬英九當局在印度的經貿重鎮金奈增設第二個辦事處。台灣在新德里的代表處同時服務南亞的尼泊爾、不丹、孟加拉三個國家;金奈辦事處則還服務印度洋上的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兩個國家。

  2016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後,開始推出深化與東南亞及印度關係的“新南向政策”。蔡英文總統視印度為“新南向政策”中的重點國家之一,力推台印關係的發展。

  (二)印度國內親美勢力力促“東進政策”與“新南向政策”的結合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5月首次執政後,正式提出印度不能祇是“東望”旁觀者的角度,更需要“東進”行動者的出擊,“東進政策”(Act East Policy)除了要改善印度國內經濟發展停滯的困境之外,還被賦予帶領印度重新獲得國際聲望和國際地位的戰略功能。印度智庫 “金磚國家研究所”(the BRICS Institute)國際與中國問題專家夏海娜(Namrata Hasija)在《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上發表文章,認為蔡英文總統當局將可成為印度有效的夥伴。夏海娜表示,早在阿扁執政期間,就曾提議要與印度建立軍事與戰略合作關係來抗衡中國,祇是當時印度並不積極。印度為了戰略與安全的需求,已經與韓國、美國和日本簽訂許多協議。對印度當局而言,強化與台灣的關係有很多的好處。“台灣扼守著南海的東北方出入口,不僅可以增進印度在東亞的利益,也可以牽制中國在東亞的力量。如果印度能夠把台灣列入戰略考慮,將使雙方同蒙其利。”③

  印度主流媒體、親美智庫和政治精英也頻頻呼籲莫迪總理應加強與台灣關係,並將對台政策列為對外優先事項,認為印度應采更具雄心的政策,推動印度與“新南向政策”合作。印度最大英文平面日報《印度時報》2019年1月4日刊登《印度應忽視中國的甜言蜜語並強化對台關係》社論④,呼籲印度加強與美日澳的協調與合作,特別是在“新南向政策”下尋求與台灣的經濟交往,共同制衡中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