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險用戶最常購買的保險來看,38.3%的用戶最常購買汽車類保險,位居第一;22.8%的用戶最常購買電商類保險,位居第二;13.1%的用戶最常購買資金安全類產品。資金安全類保險和電商類保險表現亮眼,分別有60.4%和56.5%的用戶曾購買過這兩種保險。
不過,從用戶自評的最影響自身生活的風險因素來看,依次有44.4%的用戶選擇了生病,15.2%的用戶選擇了電子賬戶被盜,13.2%的用戶選擇手機丟失或損壞。可見,用戶對保險的需求與其實際購買行為不匹配。
從用戶產品選擇的影響因素看,大型保險公司優勢明顯。數據顯示,用戶最常購買的保險公司集中於大型保險公司。保險用戶在產品選擇時最看重的因素是理賠渠道是否暢通和保險公司的品牌,占比分別達到了29.6%和27.1%。
建議:產品標準化、體系化
《報告》對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議。例如,其指出,產品體系應立體化,滿足多重社會角色下個體的多重需求,使用戶在滿足某一項保險需求的同時,接觸到一系列與其自身需求相符合的產品體系,以點帶面,進而可以激發更多購買 .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應選擇標準化程度高、適用範圍廣的產品,與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匹配,適宜大規模推廣,也可以為推廣標準化程度低、針對性高的產品做鋪墊。同時,產品應簡潔、清晰,暢通理賠渠道,消除用戶購買保險的障礙,同時擴大購險人群範圍,將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也納入,從而得到較高的邊際效應。
《報告》還指出,要利用互聯網相關技術和數據搭建增值服務。對原有因保單額低、增值業務較少的險種而言,可以為用戶提供低成本、高效用的增值服務。大數據的應用還可以助力保險精算和準確用戶推介,使其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保險選擇。
此外,人工智能和精准營銷也被放在重要位置。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可以減少簡單人力成本的投入,還能提高理賠環節的服務體驗,同時,大數據的精確用戶畫像,有利於精准對接高收入人群的需求,並喚醒低收入人群進行保險配置的需求。
(來源: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