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到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天地之大,黎元為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人民百年復興夢的期盼,更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不忘初心,繼往開來。走過建設期,邁入決勝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歷史目標的大道上蹄疾步穩,勇毅篤行。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伊始,就前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台村看望貧困群眾。
五年來,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地震災區到祖國邊陲,總書記走村入戶,看實地、問實情、尋實策、辦實事,把老百姓的心願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民生改革落向實處,為人民群眾增加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回應時代 更高標準詮釋更豐富內涵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大國復興需要偉大思想的引領。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且居於引領位置。”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如是指出。
“小康”的概念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隨著我國近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文化、社會等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廣大人民群眾對“小康”有了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高屋建瓴,親切概述,準確把脈時代賦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更加強調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
在多個場合,他詳細闡述全面建設小康要義,為行動抓難點、找短板、指關鍵。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多次強調,實現我國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小康的難中之難。
全面小康不僅是“兜底”,更在協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民生保障方面。”
但全面小康不意味著“同一水平小康”。習近平指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解讀為本地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然後倒推出一個增長速度作為目標,這是違背規律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習近平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全民健康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
……
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指明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