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創意圖 |
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十三五”開局之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近8萬億元,增長7.5%。
連續28年經濟總量位於全國第一的廣東,立下了提前兩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新的一年,廣東邁入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年,咬定目標加油幹。
做大“硬科技” 夯實實體經濟
截至2016年底,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9萬家,約為2012年總量的3倍,技術自給率達71%,科技進步貢獻率超57%,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水平。
“廣東創新生態好,創新發展已成如火如荼之勢。”廣州市天河區區委書記林道平說。
從近年稅收結構看,廣東區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但對外貿易遇到“天花板”等現象表明,新舊動能的轉換還需加力、加速進行。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介紹說,廣東力爭通過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使珠三角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全省超過40%,使新動能超過舊動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實現發展動能的根本轉換。
流量主導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紅利漸失,全球都在搶抓“硬科技”創新。作為第一製造業大省,廣東的創新較多體現在“硬”方面。廣東全省六成的產值、超八成研發投入和九成出口均來自製造業。
發揮“壓艙石”作用的製造業已經發生較大變化:一部分企業銷售收入年增速為1%,但利潤增速超過10%。以格力、美的兩家龍頭企業為例,2016年利潤增幅繼續大幅高於銷售收入增速。
“廣東製造業從規模走向品質導向,‘質量盈利型’企業占一半有餘,智能製造已成為主流。”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任小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