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高校合作辦“大學”
三年前,真如鎮街道開啟對社工的培訓計畫,提供階段性、貼近日常工作的實踐型培訓。“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建立一所專門的大學,給社區工作者提供專業課程和系統的業務培訓,建立社區工作者的職業標準,真正把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孟慶源說。
“街道與大學聯手打造一所‘社區工作者大學’,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說。這個“大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授予學位的大學,而是高校將教學資源投入到社區,對在崗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專業授課,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學”。
國外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專業學科,大多數社工都經過專業培訓,具備相關學歷。目前中國的“社工”,更多是指在居委會上班、管理居民小區的社區工作者。
“學歷不高,沒接受過專業培訓,一線工作做得不少,但還比較粗放,這是目前社區工作者的普遍現狀。”顧駿說,“社區工作者大學就是彌補目前人員的專業化缺失,在已有社區工作者群體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打造社區治理的精細化。”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的教授將為一線工作者提供理論和實踐課程,鼓勵更多社工通過專業培訓後考取社會工作職業證書。顧駿也表示,大學的師資力量局限在大學圍墻內是一種浪費,上海大學第一次打破校園圍墻走上社會,接觸到活生生的案例,這也讓高校從中得益。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