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正式推動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尤其大陸政府的積極性更是可見,但台灣人民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態度不友善比例還有約4成5,近來幾乎4成9?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態度不友善比例更高約5成3,近來快達5成7?
基本上,和平發展對兩岸政府與人民應該是好的,因為其帶來和平與發展的紅利;但是和平發展除了經濟層面的紅利數字顯現外,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層面也需兼顧,如此才能發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優勢。
從政治層面而言,兩岸自1949年分離,迄今已逾一甲子,其中更有近半個世紀處於霍布斯文化關係,所以政治層面互信基礎仍然不強,這個世紀還在霍布斯文化與洛克文化間擺盪,因此政治層面的和平發展深化,有待後續鋪陳。
至於社會層面的和平發展,隨著兩岸人員的積極來往,包括了觀光、參訪、結婚、探親、經商、社團、宗教、民俗等交流,兩岸人民有更廣泛的機會進行互動,但是否增進彼此的認同,還需更深入的交往。
因此,存在兩岸大多數人民同文同種條件,亦即文化層面的和平發展可以是推動彼此認同的觸媒,亦即中華文化即可作為兩岸“聚同化異”的主要平台,據此建構“同質性”的兩岸和平發展堅實基礎。
四、中華文化的建構
文化是一組共用的態度、價值、目標與實踐特質,兩岸享有中華文化價值與實踐的共同淵源,因此可作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同質性基礎。但強調文化共同淵源雖有助於“同質性”,可是其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亦即同質性可以強化文化淵源的認知,但是文化淵源卻不見得造就彼此的同質性認知。
如果彼此互動出現齟齬,疏離感日益增加,可能會因為強調不同時空下,各自發展的文化優越性,產生前述“對手”競爭的洛克文化,甚至是“敵人”敵意的霍布斯文化。
為避免適得其反的結果,從文化角度建構“同質性”就必須找出雙方同質的文化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建構雙方認同的交集,進而增加互相視為同類的歸屬感,如此才能落實“朋友”友誼的康得文化。
事實上,正如習近平所言,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例如“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