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成一毒,專治不潔女”;“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點外賣是不守婦道”……近日,遼寧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開設“女德班”一事備受關注。據最新消息,當地教育部門已要求其立即停止辦學,遣散所有學員。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在“性別平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還會出現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參加“女德班”的都是些什麼人?
有人說因為聽課的女性自己愚昧,但這種說法,無法解釋她們中有一些是由公司組織去“學習”的這一現狀;也有人說因為授課者利欲熏心,但問題是,為什麼不少聽課者會如此配合?“洗腦”是網絡討論這一問題時頻繁被使用的熱詞,但它自身無法解釋“洗腦是如何達成的”。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很多人大概還記得此前被曝出的丁璇和她的“女德班”,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拷問“女德班”滋生的社會土壤。
雖然在“女德班”的問題上網絡輿論高度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綫下”的日常生活裡,卻又隨處可見性別不平等的集體無意識。人們不能接受視頻中“點外賣是不守婦道”的奇葩言論,但在平常生活中,卻常有對於女性承擔家務理所當然性的認定或教導;人們不能接受視頻中對女強人的惡毒言語,但在生活中不乏對勝任職場的女性充滿敵意……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關於女性的許多社會觀念及社會實踐,與“女德班”僅僅是表述的不同,邏輯上并沒有本質的差異。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博士是第三類人”、“要麼瘦要麼死”、“漂亮是女人的核心競爭力”,諸如此類的說法,雖稱不上是全社會的共識,但依然大量存在,并通過各種途徑被不斷強化。例如不少廣告、影視劇、時尚雜志、情感故事等等,通過“洋氣”的叙事,不動聲色達成強大的說服效果。
這些觀念的生長與蔓延,既構成了今天女性生活中要面臨的壓力,也使得“性別平等”的思想不斷地被抽象化。人們能够辨識并討伐“女德班”的荒謬,卻很難從這類對女性的日常規訓中完全抽身。人們能對“女德班”充滿警惕,卻很難對已經被自然化了的“日常女德”有所察覺。因此,雖然“女德班”以簡單粗暴的極端方式引起了許多人的不適感,但只要社會實踐及心理層面的基礎依然存在,它們就很難真正被禁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