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德國為何很難與中國分手
http://www.CRNTT.tw   2022-06-30 11:57:49
資料圖:2020年4月14日,疫情後首趟來自武漢的中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中德兩國人員在保持安全距離的前提下與這趟班列合影。(德國《西德意志匯報》網站)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柏林開始重新考慮德國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之間的關系。一些歐洲官員公開談論德國需擺脫對華經濟依賴。

  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6月28日報道《德國為何很難與中國分手》,文章說,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國務秘書布蘭特納稱,德國正制定新的原材料戰略和供應鏈多樣化政策。

  但是,獲得“戰略自主性”并非令所有人都感興趣:薩克森州300餘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德國公司,都希望擴大與中國企業的聯系,盡管這或許有政治風險。德累斯頓工商會執行董事拉斯•費勒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存在一個能在規模上接近中國的市場或供應市場。”

  過去十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歐洲以外地區的“次選”和“首選”接受國。這種趨勢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變得愈加明顯。疫情暴發的2020年初,德國對華投資暫時呈現出下降趨勢,但此後很快再次增長:德國聯邦銀行(央行)的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德國對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量升至64億歐元,幾乎相當於疫情前的兩倍。這種狀況已令柏林受益,并有助於增加(德國的)就業。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德國通過與北京互動創造的數百萬個崗位即是例證。

  歐盟每天對華出口價值6億歐元的商品,中國向歐盟出口13億歐元的商品——盡管2020年在德國就能聽到有關要求“擺脫”對華過度依賴的呼聲。一些人認為,與北京的關系不應只建立在夥伴關系基礎上,還應基於競爭和系統性較量。眼下德國外交部正制定此類“中國戰略”的細節。但遠離中國意味著將德國暴露於嚴重的戰略矛盾中,尤其是在能源安全上。例如,為降低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柏林計畫讓德國民衆習慣於使用安裝在房頂上的太陽能板,但制造此類電池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是多晶矽——不無諷刺意味的是,全球40%的有關生產已在中國實現本地化。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