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現代財經論壇:“一帶一路”與台灣經濟前景
http://www.CRNTT.tw   2017-10-25 17:06:47
王健全
 
  一帶一路為中國大陸走出去的新戰略

  由於一帶一路基建設施並非僅有修橋建路、油氣管道、輸電網絡、跨境光纜建設等工程,而是覆蓋範圍更廣闊的中國大陸海外投資。在起步階段中,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和幾大金融機構等將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同時以出口機械設備等模式積極參與海外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換句話說,一帶一路計畫除了貿易便捷化、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人民幣國際化、亞洲貨幣金融體系建設與金融監管合作等傳統經貿領域,涵蓋包括教育、旅遊、醫療、科技、文化等多層面的合作,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在迎進來的同時走出去的新戰略,以及國際外交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新平台,尤其在世界面對反全球化逆流與保護主義興起下,為中國大陸參與全球經貿治理取得發語權與主導權。

  然而,在推動一帶一路過程中,相對非常落後的中亞、南海地區可能是極重要的關鍵和突破。由於其隱含美國、蘇聯在南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地緣關係,美、蘇均都認為一帶一路可能削減其在相應地區的影響及在國際上強權之間關係。此外,參與對象以經常帳逆差龐大的國家為主,所以一帶一路建設結果,未來貿易幾乎都是一面倒向增加對中國大陸的進口,相對其對中國大陸之出口部份減少,將會更進一步惡化對中國大陸的貿易赤字。再者,這些國家除經濟基礎不好外,經常帳貿易赤字龐大,若中國大陸對這些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事實也是提高其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整個地緣關係頗長,區域環境也是非常惡劣,加上很多高山阻擋,尤其人口相當稀少,經濟水平頗低,所以市場規模恐將有限,購買力相對較低,或許也因如此相對看好一帶一路未來開發潛力。此外,加上市場經濟體制不夠成熟、行政效率較低、通關效率不佳與營運成本較高、地緣政治度不太穩定、政局動盪、宗教極端勢力偏大,特別是這些地區的恐怖主義盛行威脅,這些都是增加一帶一路的困難和挑戰。

  一帶一路對台灣的影響與發展策略

  很顯然地,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將是一個合作平台,特別是鐵路、能源、運輸及通訊的建設,這些均是與國際標準或合約國家的關係,此與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是否進入參加基礎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亦即有如台灣若不被涵蓋在其中,即使商機就在面前,大概無緣享受。此外,除了傳統基礎建設之外,還有所謂新興產業合作契機,特別是農業科技、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互聯網及雲端服務等項目的商機,尤其電子商務、互聯網及雲端服務等項目,反而是我們強調基礎建設之外在一帶一路中可以發展的契機。再者,東協國家及印度新興市場對於台灣來說,台灣在一帶一路的地理位置上是接近東協,所以較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機;比較路上的絲綢之路,例如中亞、中東地方,台灣經驗相對較少、參與不多。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在2030年時全球中產階級將增加到49億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將分佈在亞洲,亦即亞洲是整個新興中產階級的開發重點。也就是說,為何海上絲綢之路應該是最新發展經濟利益的地方。此外,物聯網所帶來的創新商業模式,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因其規範不夠清楚,反而可以使之發展更迅速,所以跨境商務是一帶一路對外發展新的契機。換句話說,一帶一路並非僅有基礎建設,在實際上配合數位經濟、共享經濟發展模式,將可能也是未來一帶一路的重要發展方向,因為這些是所謂的服務,是落後國家目前能夠快速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反而是落後國家的時間優勢。

  因此,台灣若自外於這波新的區域經濟的整合,或是採單打獨鬥自闢市場,勢必事倍功半、得不償失。至於未來可能發展策略,包括:

  1、擴展經貿合作

  一般而言,擴展經貿合作最大的障礙在於各項有形與無形的交易成本,這些包括:在地的語言、風俗、習慣甚至法規制度,往往是擴展經貿合作的障礙。依據資料統計,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特別是東協國家華僑人數超過4000萬人,若以華商企業來說,其中亦有接近30%分布東協國家,已成為東協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再者,世界華商500強之中也有三分之一集中東協國家,所以如何利用台商與華僑在地經驗與人脈,是台灣的競爭優勢。

  其實,台商在1980年代末期產業開始外移時,即已開始於東協國家中佈局,雖1990年代之後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大幅增加,但因東協國家一直有很好的生產供應體系,故台商對東協國家一直保持相當的投資,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轉型升級與勞動成本快速提高,台商將東協視為重要的投資生產基地,未來隨者其經濟發展與所得提高,東協新興消費市場不容忽略。因此,連結在地台商與華商經濟實力與地緣優勢,配合海上絲綢之路政策,將可發揮更大功效並創造最大經濟利益。尤其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具有頗強製造基礎與發展經驗,此對亟需技術移轉的東協國家之未來,至為珍貴。

  2、深化人文交流

  在進行自由貿易的同時,更加強調的是文化交流,雖規則或市場可以一體化,藉以降低交易成本,但文化有如物種多樣化始能豐富與精彩,進而帶來精神文明,這是目前文類發展所欠缺的。台灣具備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同時已建立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成為世界華人典範,將可以作為東西文化的共同橋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屬於新興國家,除基礎建設屬於硬實力投資外,台灣可以發揮軟實力,包括:教育、醫療健康、休閒觀光、旅遊、美食等,這些是脫貧與提升生活水準的基礎。

  3、鞏固安全保障

  由於一帶一路倡議串連歐亞非洲,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一路一帶朝向新興國家開放,而且為最大的南南貿易合作圈,在既有次平台、次區域合作基礎上,可以利用現行機制,例如:中亞(上合組織)、西亞(中巴、印中緬)、西亞(中亞論壇、海合會),強化和促進區域安全與穩定。亦即面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是目前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兩大平台,前者為東協加六,以中國大陸經濟體為核心的區域生產網絡,後者為以美國經濟體為領頭進行其亞洲再平衡戰略之下的產物,既有經濟的利益思維,也有國際政治與區域安全之考量。雖目前美國退出TPP,但從經貿利益或國家安全的角度,台灣應該爭取同時加入RCEP與TPP區域經濟整合平台,藉以參與一帶一路與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建設,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經濟利益,擴展台灣國際經貿空間,更可因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帶來區域安全的保障。

  4、兩岸國際化與共同經營第三方市場

  目前兩岸均面對著經濟轉型壓力,亟需走出去,以開放來倒逼國內改革。不可否認,台灣國際化經驗與程度均較中國大陸為高,兩岸產業也是從之前的垂直分工朝向水平分工,中國大陸自主產業的發展與紅色供應鏈結的興起,兩岸產業在內需市場上,競爭多於互補。亦即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兩者可以互補。因此,未來兩岸產業合作應該以開擴與經營國際第三方市場為首要,避免惡性競爭與挖角,尤其在技術與人才上,更應強化互補合作,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正式提供其發展契機與路徑。

  5、兩岸關係需要新模式與新共識

  兩岸關係涉及政治與經濟的交織,雖兩岸合作優於對抗,但目前雙方缺乏互信,尤其是沒有共同的對話基礎,需要透過雙方領導人智慧加以化解。事實而言,雖在政治上,香港已證明一國兩制的失敗,但在經貿上,在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東南亞國家協ASEAN 10 + 1)模式外,香港以獨立關稅領域的身份與東協洽談雙邊的香港-東協FTA,此無疑地已為香港未來加入RCEP鋪路,將使得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領頭羊,為香港帶來更大的經貿利益之同時,卻也給了台灣帶來新的啟示。

  目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若在政治上,親中愛台或甚至說出一中不是問題之時,則此時兩岸關係又將如何?此一現實,恐將是蔡政府未來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為兩岸關係的未來找出一個新模式、新共識。若是,則在經貿上,香港模式以WTO之下獨立關稅領域身份與東協洽簽的FTA,不僅為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鋪路,而且為未來加入RCEP建造通行的橋梁,更為兩岸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一帶一路對台灣的啟示

  由於一帶一路是貿易合作與人文交流之結合推動新的一輪全球資源整合,不同於制式的經貿協議與組織架構,尤其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的脫貧與經濟發展,進而促進區域穩定與安全。亦即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迎進來轉型為走出去的重要戰略,不僅參與全球化的經濟整合,更是在歐美反全球化逆流與保護主義興起下,讓中國大陸可以取得全球經貿治理的話語權與主導權。再者,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大陸版的“馬歇爾計畫”與為中國大陸的過剩產能找到出口,更是國際外交新的經濟平台,其除了基礎建設,相連互通之外,加速資源包括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聯通與整合。

  在此同時,雖台灣可以從中參與各項實體建設,但以台灣的實體規模不太可能全面參與,而是依據比較利益選擇參與。整體而言,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可以互補。亦即台灣在“一帶一路”計畫中所能夠扮演的角色,將遠比中國大陸來得大很多,尤其是兩岸合作經營第三方市場,不但能夠取得最大經濟利益,而且亦能真正分散政治風險,所以中國大陸所倡議的“一帶一路”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是存在許多的發展契機。

  王健全:

  “一帶一路”對未來台商布局之機會與挑戰

  中國大陸所倡議的“一帶一路”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這些從中國大陸於今年五月在北京所召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可以發現,近年中國大陸在經濟快速崛起的同時,已經從過去外國資金“引進來”的政策思維,轉型為現行本國資金“走出去”之戰略布局。亦即中國大陸於經濟崛起後,憑藉其所累積的雄厚經濟實力,積極透過國際經濟合作模式,配合其所主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提供低利融資貸款支援鄰近國家從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動“一帶一路”計畫。

  隨著中國大陸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中的主導地位崛起,同時藉由“一帶一路”透過“五通”連結全球。亦即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計畫打造國家之間傳統經濟合作平台之外,更進一步重整全球產業鏈結。此為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台灣在面對可能受到影響的同時,應該藉由“一帶一路”計畫參與機會,積極拓展與台灣貿易往來較為陌生的地區。因此,如何掌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消費需求及趨勢,此將對出口最終產品品牌缺乏及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是難度頗高的挑戰。

  “一帶一路”對台灣的影響

  依據中國大陸所公布的“一帶一路”計畫相關資料整理顯示,其從2013年倡議後迄今,已經有60多個國家積極回應“一帶一路”的倡議,其所涵蓋的包括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兆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以及占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的24%。中國大陸為了配合“一帶一路”計畫推動,除設置四百億美元絲路基金外,早已先行成立資本一千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作為計畫融資之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