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吳敦義主席 |
中評社╱題:給國民黨吳敦義主席的“思源四策”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今(2017)年七月六日,筆者應邀在福建心理學會主辦的“第五屆海峽心理論壇”作主題演講。根據我們在台灣發展本土心理學三十多年的心得,我認為未來三十年,兩岸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必然是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傳統作為基礎,吸納作為西方文明之菁華的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建立華人自主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來跟以“個人主義”作為預設的西方理論互相抗衡。我呼籲兩岸學者成立“思源學派”,共同為達成此一目標而努力,獲得了與會人士的熱烈響應。
回台之後,看到蔡英文總統當政後國事蜩螗,而在野力量自上次大選慘敗之後又因為缺乏論述,難以整合。因此從學術的觀點,擬就“思源四策”供國民黨主席參考。
“一中兩憲”當前明路
今年5月20日,國民黨黨主席第一輪選舉中,即以過半數選票勝出的吳敦義,將於8月20日宣誓就職。吳氏的勝出,反映出國民黨內基層對他的期待。然而,就台灣整體選民的結構而言,吳敦義的支持度並不比“酖迷內鬥、執政無能”的蔡英文總統為高。為什麼呢?
1、“和平最好”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吳的兩岸政策。在我看來,兩岸政策是台灣所有政策中的上位政策,如果吳敦義拿不出簡潔有力的兩岸政策來團結四分五裂的藍營,不管藍營如何痛罵蔡政府“違憲亂政”,吳氏也很難在未來的選舉中問鼎總統大位。
吳敦義曾經請書法家書寫他填改的毛澤東詩詞,其結尾一句為:“惟反攻大陸,已成歷史;解放台灣,又嫌霸道。一國兩制,或統或獨,都為台海掀波濤。俱往矣,數當前明路,和平最好!”這首新譜沁園春既說明了吳氏的兩岸史觀,又可以看出他在當前情勢下所想走的道路。然則,台灣該如何走出“和平最好”的“當前明路”呢?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和中共簽訂和平協議。台灣政客最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必須坦誠認清:在巴拿馬跟中華民國斷交之後,世界上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只有20個,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台灣確實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70個國家,台灣根本就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試問:就蔡政府“親美、媚日”的政策來看,台灣對“美、日”只能搖尾乞憐,哪有什麼“主權獨立”可言?
2、“交叉承認”與“席位共有”
值得強調的是:對於尚未承認中國大陸的20個國家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台灣能夠堅持“一中兩憲”,以對等立場和中共簽訂和平協議的最後籌碼。這個籌碼一失,台灣就只剩下“一國兩制”一條路可以走,台灣人民也只能等待“或統或獨,都為台海掀波濤”了。
如果台灣以“一中兩憲”的立場跟中共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必須同時爭取“兩憲”在國際關係上的“交叉承認”,以及聯合國席位的“兩岸共有”。這樣吳敦義才能對深藍民眾說明:他跟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之間,純粹是政治理念之爭,而不是意氣或權位之爭。
吳敦義講過:台灣的現狀是“統人沒條件,被統不甘願”,這句話經常被他的政治對手拿來說嘴,批評他要搞“獨台”。然而,這句話確實說出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心聲。“一中兩憲”是反台獨,卻不是要搞“獨台”。它是最能夠反映兩岸“政治現實”、又能夠維持兩岸和平的“當前明路”。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希望吳敦義先生能夠再思,三思!
“輸了政權,贏了路線”
吳敦義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中共黨主席習近平拍來賀電,吳的覆電上提到:如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由於政治基礎遭受蔡政權的破壞”,“兩岸交流溝通管道有所阻礙,本人將帶領全黨同志承擔重任”。蔡英文總統上台後,一方面採取“反孫、反蔣、貶孔、貶鄭”的“文化台獨”政策,一方面又清算國民黨黨產,追殺國民黨的“附隨組織”,更以年金改革為藉口,把“軍、公、教、警、消”打成台灣社會中的“黑五類”,鬧得台灣社會雞犬不寧,連眾多“中國神”也一起上街頭抗議。在這樣的態勢下,吳敦義要如何“帶領全黨同志承擔重任”?
1、國家發展路線之爭
吳敦義學歷史出身,他一定非常瞭解:兩岸之所以會發展出現狀的“大歷史”:從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失敗之後,清廷便進入“百年羞辱”的時期。對外戰爭幾乎無有不敗;偶有小勝,也要割地賠款,導致民族自信喪失殆盡。到了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流行的三種意識形態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在那個時代,國民黨主張要學習英、美的議會政治,共產黨認為要學習十月革命之後的前蘇聯,國共兩黨政治路線的主張雖然不同,他們對這三種意識形態的信仰卻毫無二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之間爆發了慘烈的內戰,國共之爭表面上是政治意識形態之爭,更深層的理由,其實是國家發展路線之爭。
1949年,蔣介石帶領60萬大軍及一百多萬來自中國各省的文化菁英,敗走台灣,跟台灣當地的士民相結合,把台灣由日本殖民地改造成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也正因為蔣氏父子兩代的堅持,才能造就台灣成為當年“東亞四條小龍”之一,這樣的經濟奇蹟刺激了經歷“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中共,不得不跟著鄧小平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2、“贏了路線!”
“改革開放”經歷了一個世代,中國崛起已經成為本世紀無法阻擋的趨勢。考察中國近年來快速完成的鐵路、港口、機場各項公共建設,又跟孫中山先生當年所訂的“實業計畫”若合符節。總結國共鬥爭數十年的歷史經驗,國民黨可以說是“輸了政權,贏了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