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甲午戰後遠東國際關係與中日關係
http://www.CRNTT.tw   2015-12-09 15:45:40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甲午戰後,日本展開了日中修好攻勢,清朝許多重要人士在“以夷制夷”的主觀設想下,不到三年時間,就從極端仇日變為親日甚至主張聯日,以牽制俄、德國、法三國,防止中國被瓜分。他們並不知道,各國外交官都在進行秘密交易,根本不考慮中國的意見。“以夷制夷”的主觀設想,很可能變成他國交易的棋子。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學校裡的同事,得知我是歷史系的,經常向我提問:為何中日關係處於今天的狀況?為何戰敗的日本與德國不一樣?為何日本能通過新安保法案?……我不是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卻以為歷史學家是什麼都懂的。於是,我就不停地進行說明與解釋;本文即是這些解釋的結果,旨在說明歷史學家考慮現實問題的習慣方法:從最遠端開始,由最寬處放眼。

  甲午戰爭與“三國干涉還遼”

  1894—1895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發生了戰爭。該年是中國的甲午年,又稱甲午戰爭。戰爭的起因是朝鮮王國的內部政務,即東學黨起義。清朝與朝鮮王國之間有著傳統的宗藩關係,應朝鮮王國的請求,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入朝;日本也根據相關條約派兵進入。朝鮮的內亂很快平息了,中國要求日本軍隊同時撤退,日本卻提出了共同改革朝鮮政治的要求,其核心是不撤兵。

  此時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準備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社會都進行了研究,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地有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對中國的軍事要地繪制了比較準確的地圖;日本海軍的主要假想敵就是北洋海軍,其裝備與訓練都有針對性;日本陸軍也仿效德國制度,建立軍校,成立師團,組建指揮與參謀機構。由此,日本在朝鮮牙山、黃海豐島挑起了戰爭。而中國當時並沒有完成針對日本的戰爭準備,清軍去朝鮮前尚不知將與日本軍隊開戰,倉促應敵,陸戰與海戰俱敗,只能與日本在馬關進行和談。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四項:一、中國承認朝鮮為自主國(放棄宗藩關係);二、中國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三、中國賠款白銀兩億兩;四、中國與日本重新簽訂通商條約,給日本與英國、美國等國相當的不平等權益。其中最關鍵的是第二條,割地,尤其是割讓遼東半島,對清朝的國家命運會有很大的影響。

  俄、德、法三國對此做出了反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