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商業大學副校長劉瀚宇。(中評社 趙家麟攝) |
第三,國際環境變數:國際環境對兩岸關係影響大,最近二、三十年來已履見不鮮。當國際走向區域化與全球化來看,國家與國家、人民與人民距離愈來愈短,區域化的組織、會議陸續成立之際,兩岸出現彼長我消的狀況,這幾年來,台灣的處境愈形險峻,外交不但無法突破,還愈來愈困難、愈來愈被孤立。
顧長永說,台灣不但在國際政治被邊緣化,國際經濟也被邊緣化,因為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愈來愈少,在全球化、自由化發展下,台灣的經濟活力與市場都已變小,青年要走出去卻有困難,文化、語言都不一樣,這是兩岸關係牽動台灣青年困境的重要原因。
另外,研討會主持人之一的台北商業大學副校長劉瀚宇表示,美中關係好時,台灣被丟一邊,但是當美、中關係不好時,台灣就容易被拿來運用。在不同的時代,各政黨對中美關係下的對台政策也各有不同的認知,有的配合、有的則進行對抗,也因此形成了不同時代中,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出現文化認同差異。
他說,兩岸目前處於冷對抗,官方接觸與溝通管道是停擺的,但民間繼續交流中。若問兩岸未來會不會進入熱對抗?他認為,狀況尚未明朗,“如果誤判形勢、亞太安全出狀況,甚至世界戰略的變動等,兩岸也不能排除有熱對抗的可能。劉瀚宇強調,雖然國際因素是無法阻止的,但台灣如果選擇要參與對抗,恐怕就無法脫身了。
劉瀚宇指出,目前因為執政者對中華民國的認知不同,青年隨著政黨輪替,在自己的腦海中自然就出現文化震盪問題,“我是中國人或台灣人?”如何選擇認同的問題,對台灣青年確實有困擾、痛苦的事。青年如何面對兩岸文化認同的同時,台灣要如何趨吉避兇,讓兩岸與亞太能夠和平穩定都需嚴肅面對。
“兩岸社會文化認同變遷論壇學術研討會”25日在嘉南藥理大學登場,共計有12篇論文發表,主題涵蓋兩岸政治、文化社會、教育與人才、能源發展等議題,也是南台灣兩岸關係發展研究學者專家的一次大匯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