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從美國政府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一反其曾經質疑“一個中國”的態度,轉而表態尊重並遵循“一個中國政策”的重大變化,使人想起了“商人無祖國”這句話。
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 實際上,特朗普是個商人,即使當選了美國總統,仍是以商人的思維定勢來決定其治國理政的政策路線,因而仍以商業利益為重。因此,他把美國當作是公司來治理,自己則是董事長兼總經理。在董事長的位置,他必須對作為大小股東的美國人民和企業負責,為他們謀取最大的利益。在總經理的位置上,他必須取得最佳的經營業績,好向大老闆交代,並為爭取連任積累籌碼。在此情況下,他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就應是以商業利益為主,政治利益次之。因而對美國商業利益相對較少的台灣,可能會被忽略甚至是棄置於一旁。
實際上,特朗普從競選總統到就任總統的所作所為,雖然他是代表共和黨去競選總統,但卻較少共和黨保守反共的意識形態,而大多是以商業利益為切入點,即使是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歸根結底仍然是一個整體商業計畫,因而他要推動的,是美國的貿易利益及增加美國工人的工作崗位等,這才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而意識形態尤其是共和黨的反共意識,就將會被放在一邊。何況,即使是共和黨的政客,在對華政策尤其是台海政策方面,也是從最初的反共反華而逐步演變為反共而降低了反華的態度。尼克松曾是反共反華頭子,後來但卻打著白旗到北京訪問;列根曾揚言要與台灣“復交”,但卻簽署了第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逐步限制對台售武,最後到完全歸零為止;小布什曾說要“保護台灣”,後來卻是大罵阿扁“麻煩製造者”,並出手遏止阿扁的台獨分裂行動。
而特朗普從來沒有從過政,因而不是政客,不會沾染政客的意識形態。他一直是一個商人,既有成功經驗也經歷過失敗,因而其中心思想就是追逐利潤。因此,他的治理理政風格,就是把經營商業的那一整套手法搬過來。
因此,他對中國的態度。最先是以商業競爭對手為切入點。他不忿中國的崛起,是得益於加入“WTO”,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制度,才使得中國以“世界工廠”生產的大批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劣幣驅逐良幣”地將美國質優價高的產品。從自己的市場被驅逐出去,從而導致美國的產業委縮,大批工人失業。因此他大罵“中國偷了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從美國的角度看,雖然使用了卑俗的形容詞,但從邏輯及意義上說,卻倒也符合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