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約85%,這是目前主流多晶矽制備技術路線——採用GCL西門子法(改良西門子法)制備棒狀矽的市場占有率。
但在去年,多晶矽的另一條制備技術路線——採用矽烷流化床法生產FBR顆粒矽,呈現出強勁增長勢頭。
其中,位於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科技)表現十分搶眼。2022年,該公司生產的顆粒矽較2021年同期增長537.3%,目前在矽料市場中的占比從個位數迅速飈升到15%左右。
“所有的創新都源於前面沒有一個可以抄作業的人。從‘0’到‘1’看上去很短,但如果把小數點往後放n位,實際上可以無限長,只要走不到‘1’,前面都是‘0’。”回望顆粒矽產業化走過的路,42歲的協鑫科技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十分感慨。日前,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企業歷時11年“押中”顆粒矽,研發、資本、人才的不斷投入,以及時間的等待,四者缺一不可。
居安思危覓新機
江蘇中能矽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協鑫科技光伏產業的發源地。廠區內,閃耀著金屬光澤的矽烷反應塔高聳林立,身披藍色外衣的流化床裝置發出陣陣低鳴聲。
流化床是孕育顆粒矽的溫床。在這裡,矽烷氣、氫氣以及矽籽晶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綠豆大小的顆粒矽。
2006年,在當時還算偏遠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協鑫科技母公司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果斷投建了當年全國最大的多晶矽項目,採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棒狀矽。
5年後,公司發展勢頭如日中天:營業收入約255億港元,淨利潤42.7億港元;棒狀矽總產能達6.5萬噸,打破歐、美、韓等國壟斷,成為全球最大多晶矽研發與生產商,並迅速占據全球27%的市場份額。
但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卻“嗅”到危機。當時,全球光伏市場波詭雲譎,金融海嘯餘波猶在。在企業內部“頭腦風暴會”上,他發出一系列“靈魂拷問”:如果協鑫集團未來失去競爭力,靠什麼救活自己?是不是要開展同質化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是不是要步同行後塵,不得不搬到電價更低的西部地區謀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