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與心》的動畫截圖(受訪者提供) |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新冠疫情以後,國與國之間的智庫交流能如何進行更有效的雙向交流對話?
王眾一: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因為我們也在辦一個中日之間長達二十年的綜合論壇——北京-東京論壇,這是中日之間現在唯一的一個綜合性的1.5軌的公共外交平台,每年中日雙方專家都會在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安全、貿易、媒體等多方面進行深入交流。智庫交流的目的是為瞭解疑釋惑,重建互信,前提是要互相坦誠,互相清楚彼此的底線在哪裡,從而避免危機。另一方面還是要傳遞善意,理解對方,恢復互信。另外,總書記講要敢於鬥爭,還要善於鬥爭,我們在國際交往、智庫交往當中也要有這樣的意識。當然孤掌難鳴,大家得相向而行,這需要雙方都有對話的誠意,怎麼去有效地協調好,的確需要主辦方的智慧,是一個挺講究藝術的場面。
中評社記者:您一直在國際傳播領域做對日本受眾的傳播工作,現在兩個國家的民間交流怎麼能夠為中日關係增加一點正能量呢?
王眾一:現在中日兩國的關係發展到了一個所謂“競合”關係,這是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前提,但怎麼求同存異或者求同化異,還有很大的空間可做。前一段時間,中日關係的困難非常多,中國老百姓對日本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日本老百姓對中國也有很不理解的地方,兩國關係一度進入較為僵滯的狀態。但我們看到,兩國的領導人,尤其是習近平主席有很寬闊的胸懷,去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5周年,習主席在舊金山和岸田首相見面,兩國重新確認了和平友好條約的初心,同時又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實際上,中日之間的接觸在逐步恢復,民間交流依舊能起到緩解矛盾、化解危機、增進理解的作用。
中日之間的紐帶非常多,有很多文化的毛細血管是相連的,有基礎的。今年是1984年3000日本青年訪華40周年,我們完全可以借助這個契機,把青年交流先一步做起來,而且是創新地做,比如舉辦青年論壇、邀請日本青年到中國品嘗中國的家宴,讓他們瞭解現在中國人的生活,瞭解中國現在的發展,瞭解中國人對和平的渴望,慢慢地就能夠增進交流、消除疑慮。在民調當中,沒有歷史負擔的日本青年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高達40%,遠高於日本社會平均不到10%的好感度。這說明,做好下一代的工作很可能就是改善中日民間關係的一個突破口。
現在很多日本公眾存在由於中國發展超過日本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更容易受到某些不利於兩國友好的言論的影響,從而加固這種情緒。所以我覺得中日關係從社會民眾層面來說,一個很大的轉換是日本人要克服此消彼長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失衡,一旦克服了這種失衡,很可能後續的中日交往就比較正常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