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深度:王眾一談國際傳播與中日
http://www.CRNTT.tw   2024-03-25 00:10:45
日本熊本地震時,大貓熊給受傷的熊本熊送去竹筍的漫畫,象徵中日友好,引發廣泛共鳴(受訪者提供)
 
  再有,我覺得當下要做好國際傳播,要加強智庫交流,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面對面的交流。它是一種公共外交的形態,可以向對方的公眾或者智庫做好解疑釋惑的工作,另外,如果兩國之間有現實的問題和矛盾,則可以通過這種溝通方式最大程度地化解誤會,增進互信。在精英階層,我們彼此要通過溝通對話,最大限度的恢復互信,在民眾層面,也應該最大限度的恢復好感,這就叫民心相通,做這種心靈溝通、心心相印的事情就要做得更加有溫度一些才好。

  舉個例子,當年日本熊本發生地震的時候,中日關係很不好,但我就突發靈感,馬上聯繫了一個我們合作的日本漫畫家,問他能不能畫一個貓熊給受傷的熊本熊送去竹笋的漫畫,支持一下災區的民眾,他立即答應,於是《人民中國》就在第二天一早推出了這個漫畫,成了一個現象級的事件,獲得很多好評,日本的電視台還跑到外文局來採訪我當時的策劃靈感,這就提示我,要做真正能夠推己及人的內容,那麼對方也是會感動的,會有一個良性的反應互動的。

  我們原來的國際傳播過於狹義,就是把中國聲音傳出去。但是,因為國際傳播是跨文化傳播,如果沒有文化要素作為一個包裝,單純的就把我們的觀點說給人家或者推給人家,人家覺得你是強加給我。但是要是有了一種文化的包裝,他就會從一種有溫度的角度和有色彩的角度去理解我們。這次我在兩會上的發言也提到一個觀點,就是把國際傳播從傳統比較相對狹隘的那種新聞傳播和觀點傳播朝著廣義的文化傳播方向去過渡,前面叫傳遞中國聲音,後面叫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全方位的,它可以包括更加廣泛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在當代怎麼被中國人轉化成我們今天的一種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這樣去講說服力會更強。我退休前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把一個當年戰爭期間在中國的一個日本少年怎麼一步步成長為一個解放軍戰士的非常傳奇的故事,做成了漫畫書——《血與心》。後來 B站看好這個題材,把它改編成了一個網絡動畫,現在這個網絡動畫在國內已經有1200萬人瀏覽,YouTube上也已經有十幾萬人在看了,這應該說是一個突破性的嘗試,以文化人的方式,用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價值觀帶出來的故事,更有厚度,有溫度,有血有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