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困難下,過去培育一個新品種,起碼要花費7到8年時間。謝旗團隊引入基因育種工具,從基因層面把控育種過程,極大提升了效率。
利用PCR分子標記技術,能夠“三歲看老”。“舉個例子,我們的甜高粱之所以甜,是由一個已知標記為DRY1的基因所影響。通過分子標記技術,我們‘提前閱讀’子一代種子的基因,檢索其中是否存在DRY1片段,就可以直接篩選出所需要的高甜度後代種子,把育種周期縮短到2到3年。”
而借助基因編輯技術,則能幫助科學家找到更多類似DRY1這樣具有“關鍵特性”的基因,從而讓這些優秀特性“廣為流傳”。“再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發現某株高粱在高鹽碱地塊上長得格外茁壯,那麼我們合理推測,這是由某個突變基因主導的,於是我們把這棵‘耐鹽碱變異高粱’與其他普通高粱的基因進行比對,找到差異點,經過層層實驗,最終鎖定了控制耐鹽碱能力的基因AT1。”謝旗說,在後續實驗中,敲除AT1片段的高粱的耐鹽碱能力果然大幅提升,進一步證實了AT1和高粱耐鹽碱之間的對應關係。“因為掌握了這段耐鹽碱基因密碼,未來我們在選育新品種高粱時,就能穩定復現這一耐鹽碱高產性狀。”
有了分子標記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等的加持,不僅縮短了育種時間,更增大了育種的想象空間,讓培育鹽碱地上的“全能戰士”成為可能。
發現更多“AT1”
今年3月,中科院遺傳所聯合中國農大、華中農大等9家科研單位,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文章,宣布在高粱中首次發現了與耐鹽碱相關基因AT1,並對水稻、玉米、小麥、穀子等作物進行基因檢索,發現這一基因的普遍存在,意味著這些高粱的“遠親近鄰”都有可能獲得“耐鹽碱超能力”。
“AT1是一個與作物產量呈負相關的主效碱敏感性相關基因,也就是說,當這個基因‘發現’土地碱度高時,就會控制降低作物產量,屬於一種‘自保’機制。”課題組成員、中國農大教授於菲菲解釋,“利用AT1機制育種,就能從根源上實現‘既讓牛兒少吃草,又讓牛兒多產奶’的夢想。”
|